古诗《陌上桑》的写作特色
【发布日期:2019-11-13】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搂。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这些诗句,是一首360字的五言古诗《陌上桑·罗敷》的开头部分。此诗乃是汉乐府中的名篇,也是东汉时期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一首诗歌。这首诗的主人公罗敷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化人物。在诗中,诗人娴熟运用一种别开生面的写作技巧,成功塑造了一个貌美品端、机智活泼、亲切可爱的女性形象。全诗不仅思想内容深刻、描写细致传神、意境曲折清丽,同时在写作手法上尤具特色,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
《陌上桑·罗敷》在写作手法方面,最受人们称赞的是侧面映衬和烘托。比如作者着手写罗敷之美,不用直接形容具体对象容貌的常套,而是采用间接的、静动结合的描写来暗示人物形象的美丽。先写罗敷采桑的用具和她装束打扮的鲜艳夺目,渲染服饰之美又是重点。“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些诗句无一字直接扫描罗敷的容貌,而人物之美已从衣饰等的铺叙中映现出来。
更巧妙的是,作者为进一步形容主人公的美貌,接着在诗中使用了这样一段文字:“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在这里,作者同样没有一句从正面直接描写罗敷的面容啥样子,却通过描摹路旁观者的种种神态动作,使罗敷的美貌得到强烈而又极为鲜明、生动的烘托。你瞧,路上行人都被她的美貌所吸引,情不自禁地放下担子,捋着胡须注视着她;年轻小伙被其美貌迷住了,故意摘下帽子,试图引起罗敷对自己的注意;而那些正在田间劳动的农人见到罗敷,更是目不转睛,有的忘了扶犁,有的忘了举锄。所有这些现象的描写,无不给人物形象抹上一层迷人的色彩,也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和回味的余地。而借助于他们的目光,读者似乎也亲眼饱睹了罗敷俏丽动人的面容体态。
作者这样来塑造人物形象,比借助比喻等手段正面进行摹写显得更富情趣;同时,由于加入了旁观者的反应,也使作品的艺术容量得到添加,从中展现出浓郁的诗情。愚以为,这正是《陌上桑· 罗敷》为描写文学形象给后人提供的独特经验与深刻启迪。
□余兆禄
|
匠心丈量 毫米对决 我市举行工程测量员岗位技能竞赛
少年“跃”山海 非遗“动”起来
翰墨书百年 丹青绘匠心
书香启智 和美莆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