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年诗心灿若霞
【发布日期:2019-10-09】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退休十年中,我陆陆续续写出了600多首诗,平均每周至少会创作一首新诗,这也算不容易了,因为持之以恒地落实确实挺难。可为啥我会有这等成效?原因是俺切实践行了“写诗三步曲。”
第一步:不忘初衷,养成写诗习惯。回想我为何会痴迷诗词?根本原因在于自己长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深为传统诗词的魅力所倾倒。每当面对大千世界,一旦客观现实与自己的灵魂相击撞迸出情感火花后,心里就会自然而然地被激起创作诗文的冲动。然而,一个退休老人即使时间充裕、诗心炽热,可真想寻觅诗魂、追求有所成就,那就需要牢记初衷、不懈努力、养成良好的创作习惯。
记得一开始我确实兴致勃勃,差不多能做到遇事就写、有感必发。但当时我对写诗到底该如何入门很是朦胧。比如,如果一时发现不了事物的内在美,又难以触景生情,那怎么办、是写还是不写?即使硬逼自己动笔,也不太可能写出好东西来。面对现实几番挣扎,我的畏难情绪急剧上升,对写诗就不急切、不主动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状况也随之出现,故退休后头半年,我的诗词创作并无收获。好在半途而废非我性格,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名言又鼓起我心中理想的风帆。为了扭转被动,我在心里给自己下达硬任务,即每周死活都得憋出一首诗来!同时,我认真对待、精心安排,努力做到逢事就写、尽量多写,确保每一周完成两首诗作。这样一来,诗的数量很快上去了,虽然质量不咋地,但久而久之,终于把不懈写诗的习惯树立起来了。
第二步:涵养诗心,保持思绪飞扬。在职时,我的文学创作都是在业余时间进行的。而退休后学写诗,我称得上“修行靠自己,暗暗在用功”。常言道,“世间并非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我而言更难的是,即使有强烈的求索之心,可怎样才能及时发现美、长久有激情、创作更专注乃是迫切需解决的问题。经与文友探讨,大家一致认为涵养诗心最可贵。因为实践证明,写诗歌最好的途径就是多读、多写、多想;而多想,恰恰是浸润诗情、写好诗歌的关键。
实践很好的验证了上述观点。既然诗歌乃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是语言的精华、智慧的结晶和思想的火花。那么矢志不渝地热爱与追求它的人,理应满怀激情、积极思考、经常保持思绪的飞扬。于是,我开始静下心来,平时主动围绕如何写好诗而多动心思,比如尽量针对各类诗词的特征、要求和不同时代诗人的特色与精髓等多琢磨、多感悟、多接触,让自己挤出更多时间遨游在浩若烟云、无限迷人的诗词海洋,期待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在这个海洋里发现和捕捞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第三步:勤奋学习,夯实创作基础。在追艺的道路上,我深刻意识到:写诗其实是一项艰巨的脑力劳动,尤其它总在考验作者的文字功底和毅力耐性,因为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就成为诗人。同时,我在长期实践中也逐渐悟出多读、多写的极端重要性。显然,若想从门外汉渐渐变为内行人,那就必须把许多时间花在阅读上。中国诗词历史悠久、灿烂辉煌,乃是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只有把诗歌读多了,自然就是向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诗词领域逐步靠近,久而久之才容易滋长出诗人气质和写诗欲望。当然,我最得力的窍门还是多写多练。为了练笔,我结合人生经历,抒写家国情怀,赞美凡间真情,描绘旅游见闻,感悟故土乡愁;我吟咏的题材,大到党政军民、江山社稷,小到乡村巨变、民俗家训,细到鸟叫蛙鸣、网耕心语,每每各有涉猎;我所写及的诗词类别,不仅有自由诗、格律诗、散文诗,也有歌词、词赋、童谣、藏头诗、回文诗、打油诗等,真的是品种丰富、酣畅淋漓。
实话说,我苦苦追索了十来年,至今仍处于诗歌的边缘,充其量不过是在诗海沙滩拾到几块小贝壳而已。由于格律诗讲究音韵平仄,我一个老年人何时能彻底搞懂?故我对格律诗难免兴味索然。可对于自由诗和散文诗,我却完全袒露出挚爱情怀,总想贴近时代、捕捉亮点,以自身的视野与思考,采取自由奔放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反映往昔岁月的履痕足迹,表达出我这代人的文心、忠心和爱心,也为这个缤纷世界留下一抹正能量的追求与热望。
“花甲之年学写诗,酸甜苦乐自明了。骥老犹存千里志,何惧诗途山水遥”。我十分欣慰的是,我的辛勤探索没有白费,通过长期努力,我终于让毕生经历见识的如歌岁月,以及在人生跋涉过程中所催生的瑰丽襟怀和诗情画意,以诗歌的形式馈赠人间,实现了“十年诗梦今成真,一本诗集滋味全”的好结局,也极大丰富了我的晚年生活。我深感:选择写诗,就是选择一种情怀、一种美丽!有生之年,我将继续努力!
□余兆禄
|
匠心丈量 毫米对决 我市举行工程测量员岗位技能竞赛
少年“跃”山海 非遗“动”起来
翰墨书百年 丹青绘匠心
书香启智 和美莆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