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莆田市民及海外莆田人的朋友圈疯狂传阅一条视频,内容大致是,一位大妈拿着在江口买来的西天尾燕皮,水洗后,得出西天尾燕皮是用纸做的结论。大妈在视频中不忘批评说:“现在中国人,为了赚钱什么都事情都做的出。” 视频一出,相关单位及西天尾扁食商家高度重视。这几天许多部门开始对大小型扁食作坊进行了调查和抽检,并未发现不合格的产品流入市场。8月19日下午,荔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紧急召开西天尾宴皮、扁食生产经营食品安全责任人约谈会,共同就视频内容进行研讨。同时,荔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专门牵线相关媒体,对几家主要的扁食生产商进行了采访。除了有关部门正面、积极的回应,各扁食厂家也开始扞卫传统,反击谣言的行动。目前,西天尾扁食行业的大小商户们已经联合多部门开始报案调查取证,寻找视频发布者和视频中的本人。找到后,将对她们购买的渠道进行调查,并由相关部门进行依法处理。 会上,西天尾宴皮行业代表声明:打铁还需自身硬,用于制作宴皮的主要材料为新鲜精瘦肉并无其他掺杂,欢迎监管部门、媒体及社会随时上门督查。同时要求落实核查视频事实真相,如果视频属实,坚决严惩不怠。如果是谣言,依法问责,坚决要和这种破坏行业声誉、有辱非遗传承文化、不利社会和谐的行为斗争到底。 据了解,西天尾宴皮扁食制作技艺已成功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西天尾有亚莺(歪不正)扁食、味道扁食、扁食富、扁食香、春风扁食、喜宴缘·阿兰燕皮扁食、杨将坊扁食等知名的扁食品牌。这些品牌一路走来不容易,都是经过数十年食客的口碑验证。 当天,西天尾宴皮扁食制作技艺第三代非遗传承人——林春莺为大家现场制作宴皮扁食,西天尾扁食制作工艺相当考究,主要分为选料、捶肉、制皮、调馅、包制五大步骤,共十几个工序。西天尾扁食的外皮称为宴皮,必须选用新鲜猪肉方可制成,一般扁食制作者都会在当日凌晨选购当场宰杀的生猪肉作为当天的制作原料。制皮工艺是先以圆棍将肉糜成团,沾上薄薄的一层木薯粉后压平,稍加捶擀,再撒上木薯粉后将肉糜裹起,再度压平,再进行捶擀,如此反复十余次,让木薯粉与肉糜融为一体的同时,肉糜也渐渐摊薄,最终成为薄如纸张的宴皮,最后扬去残余的木薯粉,将整张宴皮切成约5厘米见方备用。这道工序中,要求制作者必须严格控制木薯粉的分量以及肉质变化程度,粉多则失口感,粉少则不成皮。现场见识了薄如纸张的宴皮,当然要强调这是宴皮的厚度,也正是超然的技艺,才有薄如纸张的厚度。 而后记者在现场观看了水洗宴皮的实验,操作者将宴皮放入水中不断搓洗,只见宴皮表皮的木薯粉在水的溶解下,很快就溶与水中,清水渐渐也变成了淡奶色。而此时宴皮的触觉,摸起来是油腻的、手感是润滑的,是猪肉中的蛋白质与油脂在分解。继续搓洗,接着呈现在眼前的是猪肉糜,此时的猪肉纤维纹路清晰,颜色呈淡黄,接近原木的纸桨色,与小视频里所谓“纸张”相似。操作人员用纸巾进行对比,水洗后的“宴皮”与纸巾虽然乍一看外观相似,但手感有明显差别:水洗“宴皮”触手有油腻感,手感滑润,且有一定筋道,不易撕破,稍用力扯破后撕口相对较整齐;而水洗的纸巾则是植物纤维的质感,湿透后起皱,易撕烂,撕口亦不平整。二者初看确有相似之处,但稍加留心就能发现明显区别。 事实胜于雄辩。荔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在此呼吁广大消费者,在网络高度发达的当下擦亮眼睛,理性看待,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做文明网民。西天尾扁食,作为是莆仙风味小吃中一道经典美食,是西天尾的一张名片,也代表着莆仙的饮食文化。传承不易,莆田传统美食需要你我共同守护。 晚报记者 林双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