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桃花庵里桃花仙
——唐寅《桃花庵歌》浅析
【发布日期:2019-05-08】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明代苏州才子唐寅,不单是书画圣手,也是诗赋名家。他在仕途落索之后,深居桃花庵,托生丹青,寄情诗酒。他尤其喜爱桃花:择居桃花坞,建筑桃花庵,自称桃花仙。他常以桃花为名作画题诗,有《桃花庵图卷》《春花湖石图》《花溪渔隐图》等,其中流传甚广的有《桃花庵歌》(《桃花庵歌》后亦题于《桃花庵图卷》内)。本诗有多种版本,内容大体相似,有数处字词相异。现引用的是明代拓片原文:“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花前花后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世人笑我忒疯颠,我笑世人看不穿;记得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
  自古以来,诗歌几乎都是作者身世遭遇、心理寄托、人生态度以及审美情趣的表白。唐寅流传下来的诗作不少。后人对《桃花庵歌》的评价各异,褒贬不一。有“情感炽热”、“清朗可诵”之誉;也有“俚俗粗鄙”“颓然自放”之嫌。为全面理解本诗的含义,不妨先了解这位“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个人经历:
  唐寅出生在吴中风月繁华之地,自小耳濡目染市井生活,性格豪放,少拘谨曲鄙。十九岁始进学,热衷绘画,与吴中好友张灵等交往甚密,行为放荡。父亲唐广德希望唐寅进取仕途,以光耀门楣。但二十五岁后,唐寅运行太岁,丧事濒临,半年之内父母、妻子相继离世,连出嫁不久的妹妹又自尽身亡。涉世未深的唐寅,遭此大难,痛不欲生,一时振作不起。家道中落,精神受挫,悲苦交集,无心进取。经过朋友的抚慰和劝助,他重新奋发攻读。弘治十一年(1498年)一举考中南京应天府第一名解元,名声大噪。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月他同江阴徐经、苏州都穆等一同进京会试。谁料厄运又临,因徐经行贿主考官程敏政书僮泄漏试题,事情败露后,唐寅受连累一同入狱,身贯三木。原来此事正是同乡考生都穆暗中举报,加害唐寅。因都穆生性迂腐,见唐寅才智过人,心怀嫉妒。平时又受过唐寅轻视,心怀报复,他将唐寅置于死地,卖友求荣,受人唾骂。科场案发后,唐寅受到重大的打击,被发放浙江下吏。但他性格倔强,不愿委曲求全。这时,唐广德生前好友吴宽(时任礼部尚书)十分同情,向上奏写《乞情帖》求情,唐寅才被放回吴中。自此他已对仕途大失信心,并产生隐居思想:“十年铅华梦一场,却将心事付沧浪”“不尚功名惟尚志,缘蓑青笠胜朱衣。”他开始接触佛学,与寺僧交友甚密。由于家庭破产、经济拮据、兄弟分家,在百般困苦中,他鬻文卖画。“信是老天真戏我,无人来买扇头诗”“漫劳海内传名字,谁信腰间无酒钱”。失志后生活逐渐放荡不羁:“此生甘分老吴闾,宠辱却无剩有狂”,终日与花为伴,以酒消愁。在好友文征明、祝允明的劝助下,他开始游历天下名山大川,以开拓胸襟,抒发郁闷之情。大自然以其独有的情怀,把他从愁苦中逐渐解脱出来。此时他正盛年,一股怀才不遇的锐气,时时将他置于跃跃欲试的状态。明正德九年(1514年),他不自觉间又误人江西宁王的反叛势力,幸好他早日觉察,一次借饮酒之机,佯装痴狂,才得脱险,潜返吴中。他彻底醒悟“官场恰似污水潭”“宦海风波多险恶”。他突然记起弘治九年(1496年)在福建仙游九鲤湖九仙祠祈梦时,梦神给他万锭墨。原来当时就明示自己的前途,看来梦验如神。他死心仕途,开始新的生活。与朋友计议后,选择自己命名的桃花坞为居所,并筑桃花庵及梦墨亭,常与好友聚饮,以诗酒自娱。《桃花庵歌》正是他隐居后写就的一首令后人说长道短的诗作。
  全诗共有二十句,头四句表述作者决心与桃花为伴,共度浪漫生涯,以忘却人世的烦恼。从选址、筑庵、栽树、赏花、吟诗等方面,都以桃花为对象。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虚构一处远离尘世的世外桃源,避世隐居者将其视为没有忧愁烦恼的理想社会。这是一种失落后的精神寄托,一种虚无的梦想和追求。但唐寅深居桃花庵后,创作大量书画,写就大量诗篇,正是桃花庵那种浪漫的生活,才给他以灵感与启示,说明作者的生活表面虚混,实则扎实,表面失志,实则进取。第二段四句写作者在桃花庵“花前坐”“花下眠”借酒消愁的放纵生活。他似乎悟出了世事艰难、人生短暂、万事皆空的道理。这不单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间的对应与共鸣,已经是主客体相融为一体的超然境态。他以此来排斥红尘俗世的烦恼,这是一种与世俗抗争的决心。人生短促无常,又宝贵难得;人生美丽深邃又多难奇诡,他选择了坦荡人生、乐观人生。第三段八句写世间存在的富贵与贫贱的对立与矛盾、富者与贫者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诗人表示蔑视权贵财富,要追求个性意志与自我价值的实现,表现了避“趋”取“闲”的态度和乐观精神。最后四句是对自己“花前坐”“花下眠”生活方式的注解,表明自己并不是“痴”“傻”才这样生活,也不是因为疯颠。世人并没有真正了解我、理解我,表面的现象并不能说明本质的问题。我外表“疯颠”,但我理智“清醒”。李白《江上吟》有“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那显赫一时的西汉皇陵,个个长满青草,尽管他们在位时富豪奢纵,如今那一切浮华与虚荣早已烟消云散,不复存在。这已从哲理的高度来衬托“富贵如浮云,闲适为至高”的人生感悟。《桃花庵歌》乍看有点失意落魄悲观之感,但细读品味,从字里行间流露的不但不是消极情绪,恰恰反映了唐寅并不消沉与颓废的积极人生态度。这是一道不肯同流合污,蔑视腐朽势力的精神光辉。另有一本《桃花庵图卷》上题有七绝:“一林甘露万花明,几道泉声沏底清;花外客来寻曲径,隔林遥处候吹笙。”也是一种脱离尘嚣追求休闲自得清净生活的宣示。唐寅应该是一位似狂非狂、似醉非醉的理智者。请看他在《题子胥庙》诗中的侠义气概:“眼前多少不平事,愿与将军借宝刀!”如果真是一个颓废者,他应该丧失理想,早已麻木,对社会的不公不平不会如此敏感,如此激昂。
  曹丕有言:“人生如寄,多忧何为!”唐寅也许从中得到启示,在《桃花庵歌》中表现出胸襟开阔、性情豁达;从容大度,不忧不惧的超脱情怀。

       (吴燕泰)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