椽笔绘就凛然正气
——孙仁英工笔古典人物画《四知图》赏析
【发布日期:2019-03-06】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四知图》 孙仁英 (国画)
《四知图》是孙仁英先生的工笔代表作之一,画的是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传说东汉时弘农华阴人杨震,赴任山东莱州太守,途经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现任昌邑县令王密,前来拜见,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黄金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了羞愧地拿着黄金出去了。于是,杨震因“四知”之言而闻名天下,古今中外,影响很大。后人便将杨震称为“四知先生”,赞美他为官清廉,洁身自好。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文史馆馆员、仙游李耕国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的孙仁英,虽是一介画家,却与仙游画派前辈李霞和恩师李耕一样,始终关注国家命运,关注民生疾苦。他说:“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定颓败。”“在新形势下,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是事关党的形象,事关人心向背,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生死存亡的大事。”为此,他经常用手中之椽笔,创作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作品。如《屈原》《蔡襄》《四知图》《钟馗驱邪》等。
因《四知图》中杨震“暗室不欺心”的言行,自古以来,一直在潜移默化中唤醒了不少人们的心灵美,也教育了不少人,尤其是官吏。就在当今也可堪称是一张警示图。所以,孙仁英先生特意选择创作《四知图》来讴歌正气,批判卑污。为了突显杨震正气凛然的形象,孙先生又以趋于写实的工整、细腻、严谨的工笔技法来绘画《四知图》,使人物更加逼真细腻,精致典雅,古朴优美,加上环境的渲染烘托,把人物的神志气质跃然纸上,不由得把您引入画中的境界,思绪缭绕,感慨万千。
所谓工笔画,就是以线造型,就是画家的情感通过线条得以表现,通过线条传情达意,表现人物形象。线是中国工笔画最基本的表现语言,是由画家主观提炼出来的。纵观《四知图》中人物和修竹的勾线,从起笔、行笔、收笔到运笔的反、正、转、折,从线条的虚实、方向、力度、弹性、韵律到线条的质感、量感、空间感、动态感,可以看出孙先生的工笔画基本功非常扎实,其明快、流畅、曼妙、高雅、如丝如絮、刚柔相济的线条所表现出的形式和技巧颇具独特的审美价值。
《四知图》设色以淡墨为主,局部浅绛淡彩,整体画面典则俊雅、清异秀出,气韵十分生动,具有浓郁的审美意趣。画中杨震挺身侧面,表情严肃,无视眼下手捧黄金,卑躬屈膝,向他奉承讨好的王密,大有“禀自然之正气,体高雅之弘量。”从美学角度来看,《四知图》是孙仁英先生按自己的见识、才智和理想所虚拟出来的事物情景和艺术境界,这样的事物情景是现实生活中难得一见的,是画家“心造”之境。颇具中国画独特的“因心而造境”的艺术特征,不仅达到了“有气韵则有生动”的意境,且“无画处也皆成妙境。”如画中除人物与翠竹外,通过大面积的淡墨轻染来衬托画面主体,使主体更为突出,那些轻染的淡墨,给观赏者以丰富的想象余地,让观赏者回味无穷。大部分的淡墨可以令观赏者想象许多意境,画中虽未画出,但观赏者可以放飞自己的想象,思绪任意驰骋。同时,画面的左上角以翠竹作点缀, 竹子乃象征人品清逸、气节高尚和刚直不阿,恰好与杨震的高风亮节,互为映衬, 人物画意,交相辉映,情景相生,得意于画外。从而,使观赏者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更好地得到艺术的享受。
(赵鲜明)
|
匠心丈量 毫米对决 我市举行工程测量员岗位技能竞赛
少年“跃”山海 非遗“动”起来
翰墨书百年 丹青绘匠心
书香启智 和美莆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