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发布日期:2016-01-23】 【来源:】 【阅读:次】【作者:晚报记者 杨美钦 欧碧仙】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在新时代进行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青少年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如何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积极寻找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结合点,赋予它新的时代气息,使其成为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规范的基础,成为两会期间委员们关心和热烈讨论的话题。 目前,在中小学生中,广泛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缺乏,兴趣不浓,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趋向。对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如传统美德、传统节日、文学名着、诗歌词赋、成语、毛笔字等没有兴趣,缺少教育,而对洋文、洋节日、洋快餐,流行音乐,网络游戏等倍加热门、推崇。委员们担忧,中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这样的情况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导致文化断层、精神缺氧、社会道德低下,后果非常严重。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将文化建设做为战略任务,制订了一系列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加快发展步伐。为贯彻中央精神,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推动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共同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普及传统文化教育问题。 本届两会上,民进莆田市委会也提交提案建议,应将中华民族文化经典《三字经》、《弟子规》等纳入国民教育体制,进入中小学课堂,落实到学校教育大纲和课堂教学内容中去。按照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的要求,在中小学生中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将传统文化教育做为学生必修课程,纳入学校教育重要内容,使传统文化特色的品德教育及现代教育手段有效结合。通过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传统文化美德,鼓励传统民族精神,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人才。 应加强老师队伍培养。传统文化教育质量取决于老师水平,由于多年忽视传统文化教育及教师队伍建设,目前教师的自身文化素质和教学水平难以承担传统文化教学任务,因此搞好传统文化课教学,必须从培训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入手,通过培养训练,形成一支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熟悉传统文化教材、熟悉教学方法,有独立教学能力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另外,应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材的编制。要集中人才,结合本地域特点,编写中小学好传统文化教材,并不断加工修改,提高教材质量,为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好的素材。发挥本地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作用。全国各地都有许多着名的革命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要充分利用本地的博物馆、展览馆、革命烈士、爱国人士等革命教育场所,带领广大中小学生定期学习参观,并以此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同时,还应营造中国传统文化的舆论环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要有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在学校及社会上的各种社会化公共场所,设置标语、图片、宣传画等载体,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设专栏、办专刊、学校广播站等载体,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题材的校园、社区等文娱活动,宣传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建立动漫、卡通网络等符合未成年人心里需求的网络教育平台,普及传统美德教育,为中小学生学习接爱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并逐渐建立由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体系。 |
匠心丈量 毫米对决 我市举行工程测量员岗位技能竞赛
少年“跃”山海 非遗“动”起来
翰墨书百年 丹青绘匠心
书香启智 和美莆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