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千年
【发布日期:2013-12-02】 【来源:】 【阅读:次】【作者:仙游县实验小学六年9班 李佩颖】
诗歌伴随着文明一路走来,每一种形式,都是民魂的再现,诗歌背后,立着一面巨大的镜子,里面是无所不在的现实。 “轻叩诗歌的大门”综合性学习,我们去探寻千年诗歌的奥妙。《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的诗歌总集,展示了先秦时期人们的思想,各地民风虽不尽相同,但都淋漓尽致地刻在了诗上。我们朗诵《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朗朗上口,朦胧而又忧伤。深入诗人内心,顺着诗歌发展的轨迹,大量凝聚着民族历史结晶的名篇涌现,回眸诗歌的光辉历史,我们无不感到温情和自豪。 朗诵一首首诗歌,不禁有身临其境之感。一句离别的话语悲壮无奈,诗人笔下的大好河山更是醉人。想象中的诗歌世界千姿百态,模仿古人“借酒浇愁愁更愁”的伤感更引得大家深思。 在诗的国度里,穿越古今,我们汲取百家之精华。课堂上,跟着老师深情并茂地朗颂了《再别康桥》,随着作者的脚步漫步在剑河边的柳荫下,沉醉在拜伦潭,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还学习了俄国诗人叶赛宁的《白桦》,“在我的窗前,有一颗白桦”,仿佛朦胧中一棵冰清玉洁的白桦,立在心中。 自己写诗就更有趣了,我写了首诗《坚定的锡兵》,深深赞叹丹麦的独腿锡兵。我认为,诗歌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有跳跃性和不确定性,让每一个民族的人民能感受到异域的文化。中国人读着普希金的诗歌,德国人则翻动那本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诗经》。千年的诗歌传颂至今,传颂着人们心中永恒的爱。 千年后的今天,人们依旧读诗、写诗,为表达心中的情感,更为文化的传承。 (指导老师:郑元发) |
匠心丈量 毫米对决 我市举行工程测量员岗位技能竞赛
少年“跃”山海 非遗“动”起来
翰墨书百年 丹青绘匠心
书香启智 和美莆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