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情感
抱团养老--老有所美 美美与共
【发布日期:2017-02-22】 【来源:】 【阅读:次】【作者:晚报记者 欧碧仙 文/图】

    老同事、老同学,或同住一个村庄、社区,自发“抱团”生活、休闲,互帮互助……近年来,源于主动靠拢和自主抱团的“抱团养老”成为一种新的养老模式。有别于传统的养老模式,老年人变被动为主动,主动选择养老伙伴、养老项目和养老氛围,不仅排解了子女不在身侧的孤独感、解除了子女对父母空巢的担忧,志趣相投的主动“抱团”,也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美美与共”。

    中国在快速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基数庞大的老龄人口对于养老的需求日益强烈,原有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和以房养老等传统养老模式可以满足老年人的基本养老需求,但同时也都存在一个共性缺点:那就是被动养老。老年人被动地进入传统养老模式,对于自己的晚年生活品质多数缺乏主动选择和主动营造。
       着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如何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加美好,需要不同年龄结构、不同身体状况的老年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主动靠拢、自主抱团,最终使“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老同事、老同学,或同住一个村庄、社区,自发“抱团”生活、休闲,互帮互助……近年来,源于主动靠拢和自主抱团的“抱团养老”成为一种新的养老模式。有别于传统的养老模式,老年人变被动为主动,主动选择养老伙伴、养老项目和养老氛围,不仅排解了子女不在身侧的孤独感、解除了子女对父母空巢的担忧,志趣相投的主动“抱团”,也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美美与共”。
       自前些年老伴去世后,仙游的杨老太太就过上了空巢生活。虽然子女在外功成名就,也各自在不同城市安了家,每个人都想接她一同生活,但她不习惯城市生活,只愿意独自守着自家的老宅,觉得“还是家里好”。不放心年届七旬的母亲独居,自去年6月起,杨老太太的子女就在老家为母亲“海选”一同“抱团养老”的空巢老人。独居多年的六旬老人吴老太太最终与杨老太太一拍即合,搬到其家中同吃同住,开始了“抱团养老”的生活。
       平时,她们一起上街买菜,晚上一起去广场跳舞,有时会约上几个老人到家里一起听戏、看电视,有时也和村庄里的其他老人一起参加民俗活动……日子过得很是舒心惬意。去年9月,她们还一起报了一家旅行社去北京旅游。一路上结识了不少“抱团养老”的姐妹、闺蜜团,和新、老朋友一起“抱团养老”,让她们每个人的晚年生活都有滋有味、别样精彩。
       唯一的女儿在马拉西亚工作,春节因为要值班,不能回家过年,涵江的林女士和老伴也开启了和几个同样“落单”的独生子女家庭“抱团”过年的模式。几对夫妻轮流到各自家中做客、聚餐,一起吃年夜饭、一起包饺子、一起操办宴会、一起K歌、一起踏青,本来冷冷清清的春节,被他们过得热热闹闹、红红火火。
      对于这种主动选择的“抱团养老”模式,中青年的认同感和接受度更高。这不,去年年底,不婚主义者郑小姐就和两个闺蜜在同个楼盘各买了一套单身公寓,并约定老来还要一起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在个性洒脱的郑小姐看来,主动选择养老场所、养老伙伴和养老项目的“抱团养老”,消除了社会大众对空巢老人、孤老人员“晚年孤独、老无所依”的固有印象和无谓担忧,比传统养老模式更自在,也更符合老年人对精神和心理层面以及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反正我们约定了,退休后,我弹琴,她们唱歌或伴舞。我们每天一起做饭,要一起活到老,吃到老……”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