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修表33年的老艺人 时间“滴答”不语 匠人一往情深
【发布日期:2016-10-19】 【来源:】 【阅读:次】【作者:晚报记者 欧碧仙 文/图】


在儿时的记忆里,修表业这个老行当曾经风光一时。上世纪80年代,从街头走到巷尾,时间仿佛就是那些从钟表店里传出的“滴滴答答”声;亦或者是沿街随处可见的修表匠手里拿着的那一块表芯……90年代,钟表业开始衰落,很多修表匠纷纷转行,修表业这个老行当也似乎在城市里慢慢消失。在新街口,有一位叫陈 仔的老人却一生钟情于修理钟表。33年如一日,老人坐在街头的摊位前,眼戴放大镜,低着头,左手拿着一块表芯,右手平稳地捏着一把磨得发亮的镊子,小心翼翼地使每一块被送来的手表都能重新焕发生命。放在摊位案头的钟表总是“滴答”、“滴答”地响着,在时间的冲刷下,老人坐如松的身姿,俨然成为现代化都市中不为多见的人文景观。 陈老出生于荔城区新度镇渠桥村,今年已经63岁了。12岁时母亲去世,老实巴交的父亲只懂墨守成规地干活,家境始终一贫如洗。在那个年代,吃饭都是个很严峻的问题,念书更是件奢侈的事情。由于家境贫困,陈老只念了小学一年级便辍学。辍学后,他开始学习剃头。由于农村剃头生意萧条,养家糊口都成了问题。因此,在从事剃头行当7年后,时年30岁的陈老毅然决定转行。

上世纪60年代,手表、收音机、自行车被称为“三大件”;到了70年代,手表的受欢迎程度,就像现在的每个人都离不开手机一样;80年代,手表在民间极为流行,作为附属产业,修表匠这一职业也随之诞生并兴起。陈老回忆道:“当时的修表匠可是一个人人羡慕的‘赚钱’行当,顶峰时,和我同村的就出了二十来个修表匠。” 顺应时代大潮,陈老开始学习修表这门手艺。虽然文化程度不高,聪慧的陈老却很快上手,仅用了28天,便将修表技艺学得炉火纯青,参加行业资格考试时,还一举拿下了实践操作成绩第一名。从此,他靠着这门手艺,辗转在济南火车站摆了7年的修表摊后,回到莆田,在新街口风雨无阻扎根了26年,不仅养活了一家人,也成了城市新旧交替中一道恒久的人文景观。 陈老说,在有些人看来,修表就是拆拆装装、换换零件。其实这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修表实则是一门精湛的手工艺。表小零件多,每个表大约有一百多个零件,他要熟悉钟表的每一个细小结构,才能准确地判断出顾客送来的表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也因为经验老道,陈老修表前,总会耐心地向顾客解释钟表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修理需要多少费用,顾客点头表示接受,他才开始着手修理。因为价格公道、手艺精湛,三十多年来,陈老从未与顾客红过脸,修表的手艺却一直广受好评。 上世纪90年代,随着BP机的兴起,钟表业开始走向衰落。紧接着,手机的普及,对钟表业再次冲击,大量钟表店因生意冷清被迫关门。钟表业衰落了,修表业也随之衰落。修了三十多年手表的陈老也因此见证了修表业的兴衰。陈老说,当年步行街和古街一带设有十几二十来个修表摊的盛况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繁华的商业街。这时,有人开始转行,年轻的进工厂或是自己做点小本生意,年纪大一点的当保安……当年同村的、同一条街上的修表匠各奔东西,同村的修表匠剩下不到5个,步行街和古街一带仅存的修表摊也只剩下三五个。然而,在这场行业“大逃亡”里,陈老却始终没有转行。他只是把修表摊从被改造后的步行街这头搬到了另一头,然后继续安静地修表。 当年陈老成为修表匠是为了生计,现在儿女成才,经济上陈老根本不用愁,儿孙们也都劝他留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可他却怎么也舍不得丢下这门手艺。一年四季,无论刮风下雨,每天从新度镇渠桥村骑车进城,早上8点准时出摊,夏季晚上7点收摊,冬季则要早一些。陈老笑着说:“我现在修表不是为了挣钱,只是希望有人需要修理手表的时候,一眼就能看到我。”

在陈老看来,虽然如今大多数人都依靠手机来看时间,但钟表其实并没有真正退出历史舞台,很多世界名表仍是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时尚的年轻人也热衷于购买各式手表搭配时装,修表业也因此开始复苏。不过,买得起名表的人,多数不会到修表摊修表。只有一些怀旧的老人和购买平价手表搭配时装的年轻人成了现在的主要顾客群。 不过,如今的年轻人对于修表这门精湛的老手艺不屑一顾,这是陈老的一块“心病”。“现在正宗的修表匠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而且都是些和我差不多年纪甚至更年迈的老人。”陈老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这三十多年的修表技艺传下去,可即便是早已将全部技艺都教给了女儿,年轻的女孩却并不热爱这门一坐就是一个晨昏的枯燥手艺。苦无接班人,这也成了陈老如今最遗憾的事情…… 在秋风萧瑟的城市繁华街头,车水马龙,没有人知道陈老真正的内心世界,也没有人能理解他对修表这个老行当的“一往情深”。午后带着一丝清冷的阳光穿透修表摊的玻璃,斑驳地洒落在老人的身上,弹指间三十多年过去了,世界已经改变了模样,当年的俊朗青年也早已白了头。唯一不变的,却是老人对待每一块钟表时的专注,还有那副不知道用了多少年的修表工具,陪伴着他从寒暑里走过了一年又一年…… |
匠心丈量 毫米对决 我市举行工程测量员岗位技能竞赛
少年“跃”山海 非遗“动”起来
翰墨书百年 丹青绘匠心
书香启智 和美莆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