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这是今年6月11日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的主题,从2006年开始的文化遗产日,十年方遒之后,逐渐走向成熟。 福建省作为文化遗产资源大省,缤纷的中原文化、闽越文化及沿海地区孕育出的海洋文化共同织造福建丰富的文化遗产,而被誉为文献名邦的莆仙大地上也留存着丰硕的文化遗产,在盘点老莆田的文化记忆的文化遗产日里,让我们来感受莆阳大地的文化DNA的魅力。
曾经的生活环境、结晶智慧与欢乐场景,在绵延数百年乃至上千年后,如今已成宝贵的文化遗产。年岁更迭,在祖辈生活过的莆仙大地,现存各类文物点1471处,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名录217个、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359人,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3个,传统村落11个,正是由这些风骨遗迹中我们才得以感知故乡历史是从怎样一条荡漾出浪花的河流里延伸而来的。6月11日的文化遗产日,我市举办了各种活动,以各类丰富多彩的展演、展示体现莆田历史文化、精湛传统技艺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莆田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宋国平俨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者”,致力于非遗的抢救、保护及传承工作,他认为:“近几年随着文化部门的重视及全社会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的回归,传统文化的回春脚步越来越近。”



非遗中心:保护遗产 活化文明
2013年3月莆田市群众艺术馆搬迁到学园北路古文化广场新址,与妈祖文化研究院毗邻,馆舍面积达6502平方米,新址场所设置培训中心、演艺中心、展览中心、非遗中心四个功能分区。古色古香的建筑群成为开展各项文化活动的重要舞台。 莆田市是个非遗资源大市,这与其自身的文化特点息息相关。“莆田市文化遗产十分立体,体现在它的形式上、时间上及空间上;其次,涵盖方方面面尤为广泛,吃穿住行,所见所闻皆非遗;再者,回望陪伴我们一路走来的非遗,可以较为完整得窥见其盖貌,如莆仙传统音乐的十音八乐,从乐器、曲谱、演奏形式等等都很好地保留了汉唐古风古乐特点;再如莆仙戏作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唱腔、科介动作、剧目等都体现了地方戏的艺术特色及音乐个性,至今留存传统剧目5000多个,约占全国各剧种传统剧目总和的三分之一。” 宋国平说,几千年来,为非遗保护作出最大贡献的,莫过于代代相传、世世坚守的代表性传承人的“活态传承”。为此,在开展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工作上,一要重视申报;“作为保护的再开始,非遗名录从过去的由下而上的申报,逐渐变为更为主动地引导和挖掘,组织资深的学者或专家罗列出名单,实现自上而下的点对点跟踪调研,比如东海镇蔡氏油纸灯,传承人所展示的工艺体现了莆田古代灯笼的制法,具有莆田民俗文化特点,因此应鼓励或者支持其申报。” 文化部门更开放更主动的态度,为保护的再开始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二是重视保护,在这个环节工作中,市群众艺术馆几乎全年无休地忙着。 “保护的形式大体分为生产性保护、抢救性保护和一般性保护。”宋国平介绍说,那些具备非遗生产发展条件的项目,我们积极搭建平台,如依托于今年第十一届海峡工艺博览会的开幕 ,举办了莆田首届非遗工艺精品展,展销结合助推产业发展。还有这次非遗日的“匠心研造”非遗传统技艺展示,文枕琴、留青竹刻、仙游传统漆刻、仙作榫卯等传承人进行现场技艺展示病和观众互动,旨在让非遗技艺融入现代生活,服务于现代生活。 抢救性保护则是出于对濒危失传的文化遗产进行多种形式的保护。如通过在全市范围内举办十音八乐比赛,透过赛前的征集、培训,赛后专家的认证等工作,从中整理出各类编订材料,编纂在案、有迹可循,留存下珍贵的资料。还比如,今年文化部门将出版的《板鼓咚》专辑材料涵盖曲目的文字记载和视频的录制内容;抢救莆仙戏将推出《独角戏》栏目,邀请戏剧传承老艺术家,录制一招一式全是戏的经典曲目,除此还将以图书、画册等方式进行建档。 一般性保护是前二者的结合,尤其以落地活动和宣传教育主题相结合为亮点,通过文化遗产专题展示进社区、进学校、进监狱等等,宣传普及保护及珍视文化遗产的意义,甚至可以通过开展专题晚会,让原生态的艺术精品在专业舞台上绽放艺术魅力。
市博物馆: 文物记载乡愁
市文管办主任连金焰向记者介绍,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技术审查工作将在8月份结束,据查我市目前珍藏在博物馆里共有11845件/套文物。针对不可移动的古迹,相关部门也在积极开展申报、维修、安防、资料整理等工作。他说:“文物是乡愁的符号,只有真正懂得古迹的内涵才能看得懂时间的价值、历史的厚重,才能不远千里来古今对话,比如南山广化寺的文佛塔,懂得它融汇着佛学、建筑、舞蹈、绘画、文学等内容,看上几天都不够。” 遗产日呼唤主人翁精神 “遗产日不是纪念日,它是一种人为的主题日。”常年为文化遗产奔走呼吁的作家冯骥才认为,要想使文化遗产日落地生根,必须要强调遗产日的精神意义,使公众成为这一天的主人。非遗传承人作为“活化”遗产代表,社会应给与关注和关怀,在规模较小、精力有限的代表性传承人的带动下,民众的积极参与和意识氛围营造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得到真正保护的关键。

遗产日当日特色展: 1、6月11日-17日,由莆田、抚州两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的“印象莆阳”莆田市文化遗产摄影展、“悠韵抚州”非遗项目图片展将分别在两市交互展出。 莆田与抚州有着许多“共同语言”,都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保留众多的文化古迹,两市地缘相近、血缘相同、文缘相通、商缘相连。通过以互办非遗图片展的形式,增进两地市民对两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共同推进两地文化发展,并以此为开端,共同将两市文化交流合作打造成海西区域文化合作交流新名片。 2、“绿叶对根的的情义——华人华侨奉献展”活动在三清殿展出。莆田是着名的"华侨之乡",华侨华人与祖国人民同患难、共抗争、同开拓、共奋斗,一脉相承、一世相随。无论华侨华人走向何方,他们的目光总是投向祖国的方向,华侨华人的那份深情厚谊,正如那绿叶对根的情义。

图书馆:翻古籍 读古书 爱古典
文化遗产日,市图书馆的馆藏的古籍成了晒书日。40位小同学和泛着樟木清香的古书打了个照面,泛黄的书页,雕版的体式,传统的字体,《四库全书》、《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在遗产日里“现身说古”。石印本、铅印本、手抄本、刻本、拓本、经折本,本本精奇,在如今连纸质书籍都遭遇冷落的时代,经典的“洛阳纸贵”曾在这些不同身份的古籍中蹁跹而舞。副馆长张翔从结绳记事、岩画、造字到甲骨文、金文、帛书、竹简再到线装书的问世,以及古籍“经、史、子、集”的分类给孩子们上了一节生动的古典教育课。讲座过后,通过两个古籍修复的小视频,让小朋友们懂得了古籍保护的珍贵和难得,激发孩子们的阅读经典的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