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情感
古巷幽静人情在 祖辈风雅心中留
——寻访“进士村”拱辰街道东阳村
【发布日期:2015-11-18】 【来源:】 【阅读:次】【作者:晚报记者 欧碧仙 文/图】

  

 

      近年来,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一些年代久远的古建筑、古民居,被规划成了一处处古建筑群或文化园区,续写着莆阳文化的一脉相承。人是魂,家是根。今起,本刊推出“寻访古村落系列”,看这些从历史大潮中走来的传统村落,如何惊艳了时光。

     【编者按】2015年11月4日,第一批福建省级传统村落名录公布,我省339个村落榜上有名。其中,我市的赖店镇留仙村、游洋镇兴山村、西苑乡柳园村、常太镇照车村五七自然村、拱辰街道东阳村、西天尾镇后黄村、白塘镇洋尾村、江口镇上后村、萩芦镇梅洋村、山亭镇港里村和湄洲镇宫下村等11个传统村落入选。近年来,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区里,一些年代久远的古建筑、古民居,被规划成了一处处古建筑群或文化园区,续写着莆阳文化的一脉相承;乡村里,充满历史气息的传统村落也正日渐受到关注,并被加以保护和利用,打开了融贯古今的历史大门。人是魂,家是根。今起,本刊推出“寻访古村落系列”,看这些从历史大潮中走来的传统村落,如何惊艳了时光。

 

    自古莆田方言就有“田尾不算城里,东阳不算乡下”一说。的确,从市区驱车不过十来分钟,便可抵达东阳村。在村口,可看见一块“东阳明清建筑群”的文保牌匾。进到村子里,穿过一片钢筋水泥小洋楼,就能看到一片明清古建筑群。东阳村四周为水,红砖灰瓦,碧水蓝天,几只废弃的小船停在水中央,墙根的三角梅偷偷爬上古宅的墙头,一群水鸭打破了古村的宁静。穿过村里幽静的古巷,小巷深处传来收音机里放着的莆仙戏,老人在门中品茶、听戏,寻常人家,依然保有祖辈的风雅。

 


    东阳村的先祖陈道潜是明代理学名臣,其故居大门至今保存着一副“谏书光国史,理学继家声”的对联。东阳村到明初陈道潜出仕而开创“科甲联芳”的大好局面,村里的明清建筑亦日益趋多。东阳每个中进士的子民都在东阳境内建起了自己的住宅(府第),同时,村里历史上还建造了九宫十八祠,都是典型的莆田本地建筑特色,悬山顶配红砖红瓦。1993年,东阳明清建筑群被列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年11月4日,东阳村又被列入首批福建省传统村落。而如今,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袭等原因,有的古建筑受到破坏,现存的15处仍然完好无损地屹立在东阳村内,成为我市现存的科举文化活化石,也向世人昭示着东阳明清两朝古建筑的辉煌。
    居住在东阳村的老人们对于像记者这般前来“参观”、“看古物”的“游客”并不觉得好奇,“经常有人来。你尽管参观,尽管拍,这些都是古物。”东阳村的居民都姓陈,每一座古宅前都挂着“陈” 姓灯笼,门前并有“明清建筑群”的牌匾。村里的老人对于这些古宅的前世今生,皆是如数家珍。东阳村东边有条护城河,宽8米,长500米。面水而居的一位老人自出生就没有离开过东阳村。老人告诉记者,听祖上说,护城河南端古代设有木板吊桥,白天把吊桥放平给村民通行,夜间把吊桥拉起停止通行;护城河北段有一座古炮楼,名曰抢楼;护城河西边沿岸则有护城墙,均用大理石、砖块砌成,坚如铜墙铁壁,威风凌凌。村里还有几座桥,在这里形成水路通衢运载着荔乡古往今来的人流、物流。

 


    每一个背井离乡的东阳人,对于自己的家乡,也总有一份牵挂和情怀在。年届六旬的陈文水年轻时被分配到南平工作。记者来到东阳村当日,正逢村里为刚刚修缮完成的明清古建筑之一淇源书院举行庆典,陈文水便是因此喜事而回乡探亲。即使离家数十载,带领记者重走一遍故乡的古宅,陈文水也依然能够清楚地记得每一处已经消失的老建筑以及如今幸存的古宅的前世今生。
    穿过几间古宅,走过东阳小学时,陈文水告诉记者,东阳小学原名育三学堂,始创于晚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一八九八年),迄今已有117年历史,如今的东阳小学依然保留着部分明清建筑。与东阳小学紧邻的是陈氏宗祠,校园里朗朗的读书声,每日萦绕宗祠畔,也为这座著名的“进士村”更添书香气息。

 


    说起最令东阳人引以为傲的事情,东阳人会说“我们这里是进士村”。“家贫子读书,地瘦栽松柏”。东阳村是莆田著名的文化历史名村。东阳文化始于唐宋,兴于明清,拥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据载,明清两朝500多年,东阳科甲联芳,先后中进士者11名,中举人28名,贡生18名,太学生国学生近百名;官至御史3名,获历朝皇帝敕命封赠褒嘉的有8名。在东阳村,更有“祖孙父子兄弟叔侄三世五进士”的佳话,因而得名“进士村”。近代,东阳人在民国有黄埔军校17期学员陈兰集、陈兰河、陈长城、青年侨胞陈庆余等为国捐躯抗日战场;当代有中国企业家协会会长陈兰通,福建电力高级工程师陈学成,福建省农科院土肥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副研究员陈家驹等,及遍及全国各地为国家奉献着青春和才智的160多名本科毕业生。
    “人因地而杰,地因人而灵。东阳的古桥、村道曾经走过11位进士,这些封建时代的文化精英就是从这里走出东阳走出莆田,奔向京都攀云折桂,名震京华后回故乡建起了住宅(府第),给东阳留下了明清民居建筑群,留下了一段段可堪传唱的故事,千古流芳。”东阳村的村民主任陈美榕告诉记者,除却这些明清古建筑群,东阳还有荔树荫浓、两宫比翼、淇流环带、东海浮沙、临池书屋古寺依堤、荷塘鼎沸等二十景。

 


    现存的15处明清古建筑,故居、宫祠多为空置,部分民居则仍有村民居住。一些古宅前被堆满了工业用的废布条,这些废布条来自附近的加工厂,一些村民将这些废布条以低价卖出。古建筑的墙壁上,也被贴上了各式各样的“牛皮癣”。记者走进一间闲置的古民居,这座老屋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屋顶横梁刻花精美,但因为年久失修,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墙体已经坍塌,只剩下两扇大门虚掩,掩盖了岁月的侵蚀。
    陈美榕告诉记者,近年来,东阳人逐渐意识到保护这些古建筑的重要意义。于是,村民们积极捐资,有的一两千元、有的三五百元,还有企业家一下子拿出15万元,全村上下先后筹集了近百万元,对通礼祠、御史第、德基祠、福海宫、临潮宫等古建筑进行了修缮。目前,村里也在争取“幸福家园”试点和历史文化名村来提高知名度及争取相关政策扶持。“我们也希望为后人留下这些老祖先的根,把历史传承下去。”不过,陈美榕感慨道:“但保护古建筑的路还很长。”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