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广阔的大海/ 我是海里畅游的鱼;/家是辽远的天空/ 我是天上自在的白云;/ 家是茂盛的森林/ 我是林中跳跃的飞鸟;/ 家是一束束阳光/ 我是阳光下成长的小树。 这是我读小学的儿子笔下的“家”。 如果说中国传统的父母是含蓄、内敛、不善表达的,随着社会进步、文化熏陶,新晋为人父母的70、80、甚至90后,正在深思熟虑“钻研”,希望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子女的“爱”。我的朋友林子,有一次让我看她的朋友圈,她加了不少于10个“亲子教育”群,上百位父母在群里交流自己的育儿心得。孩子刚到幼儿园的年纪,她开始焦虑要报哪个“特长班”。职场与育儿几乎瓜分了她全部的时间精力,唯恐自己稍有懈怠,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另一个朋友方方,号称“晒娃狂人”,阅读她的朋友圈,无不是记录儿子日常的点点滴滴,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让她陶醉、回味……还有我曾经的闺蜜美美,如今凡是她给我来电,主题一定只有两个——不是咨询业务就是切磋与她女儿有关的一切。把她列入“曾经”的闺蜜,是因为我们再也没有像在为人父母之前那样无话不谈,快意人生。 我妈妈有一次与我爸聊天,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家家对子女那么用心,上下学接送、假期还得安排旅游;平时上课还不够,周末还要辅导班。我们当初哪有管那么多,我现在都想不起我们女儿怎么长大起来的……” 正如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评价:今天的父母,比以往任何时代的父母都更爱思考“如何做好父母”这件事。 是的,孩子代表着无限的可能,寄托着父母的希望和梦想,已经成为一个家庭关注的核心。可是,当我们唯恐对自己孩子“爱”的不够的时候,是否思考过“如何做好子女”这件事? 患“老年痴呆”的外婆在外公去世后,被舅舅们送进养老院。我和母亲每周末过去养老院探望。养老院看过去像一座度假村,坐落于郊区半山腰,环境清幽,每天有阿姨收拾卫生、食堂按时开饭、也有宽敞的院子晒太阳。 然而,每次过去,不管是什么时间点,那里都是一片沉寂。甚至连院子四周的花木都是沉默的。老人们神情茫然而行动迟缓,就算聚集在一起,也几乎没有交流。 刚住进来的外婆,即使已经失智的外婆,仍然三番五次想回家。不肯吃饭的时候,护工骗她“吃了就送你回家。” 一辈子劳作的外婆即使晚年仍然身手敏捷,刚进养老院的那几天,几次要翻越窗户栏杆“回家”,养老院管理员不得不把她住的房间窗户焊上铁条。 外公外婆一生养育四个子女,每一个子女家的生活水平都算是“奔了小康”。然而,现实的问题是:把她留在身边,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照顾,甚至有责任分担多寡的琐碎口舌。送她去了养老院,似乎把亲情的依赖与矛盾,转移给一个月几千的费用之下。 对一个家来说,孩子是朝气蓬勃的,华丽的人生画卷在他们身前尚未展开,等待着他们去探索、去猎奇、去收获。而面对老人,或许会让我们联想起“日薄西山”的怅惘。他们,往往又是唠叨的、固执的,及至老人到了生活不能自理的那一天,子女更是要面临一场对亲情的严峻考验。但老去是不可避免且身不由己的。这是一段生命的必然历程,或许是唯一一件对每个人而言“公平”的事。 但不管是孩子还是老人,家从来都具有独特的意义。吾心安处是吾家。对孩子来说,家是关爱和呵护;对老人来说,家是寄托和港湾。 外婆的境遇让我思考:如何为人子女,如何让自己的父母有尊严地老去。中国的古语“养儿防老”。我觉得哪怕是今天,在社会保障制度还远远不够完善的中国,子女仍然是老人们晚年生活唯一的依靠。 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许多话,藏进了满头白发。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相守是最温暖的承诺。一个家、父母子女之间的情分,莫不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