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塔,我已记不清来过多少次。在一个天清气朗的日子里,我又一次驻足在塔前。 金黄色的太阳挂在无垠的苍穹,清澈如流的阳光照射在群山之中,阵阵光芒让空气中的尘埃无所遁形。仰望天际,片片白云飘过,纯洁无暇,一切如禅意般的美好。田畴上稻谷随风起伏,弥漫着成熟的气息。天空中偶尔飞过一群小鸟,悦耳的声音划破了山的寂静,令人顿有“鸟鸣山更幽”之感。 深山藏古塔,石块上的黑褐色深浅不一。它是风吹雨打的沉淀,这种岁月痕迹的沧桑是无法化妆的。晚唐以来,仙游有佛国之称,境内禅林丛立,无尘塔就在此时由九座寺的正觉禅师建造。山川不改,时光流逝,越过千年的无尘塔如今已成为国宝。北宋时的敕书“无尘”二字虽然没有保存下来,但簇拥它的四围山峦和天上的太阳,却不是新的,千年前早就已存在这里,它们见证了这座石塔的悠久。 无尘塔后面的翠竹株株挺拔,亭亭玉立,竹叶细细密密,苍绿满眼。阳光从竹林的缝隙中透射出来,形成迷离的光圈。两棵与塔齐高的松树犹如忠诚的使者挺立在左右两侧,日夜守护着这座千年古塔。四周草地开满各种各样的野花,默默地绽放着芬芳。 一座石塔,越过千年的时光。八角空心三层的塔形,突出的塔檐和拱形的斗拱支柱,建筑风格保留唐代遗规。莲花舒瓣和波浪式雕刻的塔基,瓜棱式造形的塔柱,雕工精细,尽显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无尘塔原为僧人圆寂净化之地,他与九座寺开山祖师正觉禅师紧紧连在一起。正觉禅师曾在河南嵩山少林寺受戒十多年,修行功德圆满,年八十而圆寂,埋葬于无尘塔中。其生前身后留下许多传奇和灵验故事,唐宋时曾五次被谥封,可谓一代名僧。 一缕缕阳光照耀在塔尖的莲花葫芦顶上,恍惚幻出一轮圣洁的光环。此时,无尘塔似乎要把“无尘”诠释的更加透彻。仰望塔顶,我不禁想起关于“无尘”的两首禅诗,“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是神秀禅师作的。而六祖慧能的禅悟更彻底,他作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禅诗,最终得到五祖的衣钵相传。慧能原是岭南一樵夫,但他聪慧过人。他在参见五祖弘忍学佛时,弘忍故意说:“南蛮地方的人,也想成佛”。慧能反驳说:“人虽有南北之分,佛性岂有南北之别”。靠着自己不凡的悟性和不懈的努力,慧能终于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佛教高僧。对于慧能的这首禅诗,凡人要真正理解的确不易,参透就更难。我想,正觉禅师应该是参透了。 站在塔前向东看,不远处就是九座寺。在阳光衬托下,它显得有些古旧,但依然可以想象当年寺院九座相连的宏伟。漫长的岁月,寺院几经兴废。在被考证为南少林文化的源头之后,许多人纷至沓来,一度沉寂的地方又吸引了许多关注的目光。繁华之后的落寞,起起伏伏,世间谁也逃脱不了的宿命。只有无尘塔坚守着它的执着,与寺院始终相伴、不离不弃。 无尘塔的建造和九座寺的兴盛,后人只能从现存的建筑物和史迹记载来认知和复原。与之相关的南少林发源地,也有多种说法,这是寺院创建者所没有料到的。有时对事物的判断掺杂了功利之后,尊重史实的原则便会退居其次,恰如镜子蒙上尘埃,再也不能完全反映出事物的真实面貌。 在塔前,有几位游客对塔身的雕刻感兴趣。阳光的照射使奔龙舞狮的形象更加清晰,他们用照相机拍摄下这些神奇而古老的图案。显然,在他们眼里,无尘塔就是艺术珍品。几位无忌的游客则沿着塔内螺旋式的石阶攀爬而上,他们想到塔内看个究竟。其实,塔内空空如也。走出塔门,在阳光下,他们一脸的茫然。 从塔基向塔尖再向天空张望,自然会产生一种敬畏。无尘是一种生存的最高境界,斑驳的石块显示着沧桑,真正能不惹尘埃、心中无尘的又有几人呢?想当初,就在这蜿蜒的山径,荒无人烟的僻静之地,能够坐在这里闭目冥思的人一定就是不凡的人。 无尘塔上,曾经高悬的“无尘”木匾虽已不见,但阳光还是如初的照耀。其实,无尘是要写在心中,没有刻在塔上又有何妨?心若无尘,阳光便会更加灿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