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四书集注》说:“难,去声。视无所弊,则明无不见。听无所壅,则聪无不闻。色,见于面者。貌,举身而言。思闻,则疑不蓄。思难,则忿必惩罚。思义则得不苟。程子曰:‘九思各专其一。’”在这里,程朱两人注释语焉不详,都没有到位。 君子有九思,是孔子对尧舜禹等君子思想工作方法的科学总结,把它们一一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 一,视思明。调查研究要深入实际,不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而是下马观花,做过细工作,有明白的结论。 二,听思聪。征求意见、社会调查不要带框框,什么话都要听,特别是反对的话,要听得进去,畅行无阻。否则,偏听偏信,就要出故障。 三,色思温。要亲民爱民,对来访者,特别是平民百姓,要热情接待,和颜悦色,关心他们的痛痒,认真解决问题,为他们排忧解难。 四,貌思恭。态度要端正,办事要认真。不能装模作样,装腔作势,蒙混过关。 五,言思忠。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批评的话,反对的话,尽管有多难听,也要听,勇于自我批评,及时纠正错误。 六,事思敬。做事情,要敬业,要忠诚,质量高,速度快,只争朝夕。不能磨时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七,疑思问。要密切联系群众,遇事同他们商量,不懂就问,虚心向他们学习,拜他们为师。不能高高在上,不懂装懂,瞎指挥。 八,忿思难。发脾气往往吃亏,小则邻里、同学之间引起误会,大则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临头,所以要加强自身修养,不让无名火伤人,害人。 九,见得思义,生财有道。见利思义,不义之财不可取,切不可贪赃枉法。 就这样,“复制”一下,孔子的“君子有九思”,不是无关紧要的小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国家兴亡盛衰大事情。孔子要求学生这样做,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进行的青年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还是反腐败斗争的演兵场,经常进行“实弹演习”,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反腐败的勇士。所以,复制之后,我对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认识提高了,深入了一步。 所以要复制,是因为孔子的学生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者。孔子的教学方法,和我们今天大同小异,教学有重点、难点。君子有九思,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本领,要一个一个跟他们讲清楚。与此同时,还要举例子说明。复制,就是认真备一次课,把孔子在这方面的建树,整理出来。我采用表解法,上课前把它抄在小黑板上,上课时提去,挂在墙上,然后讲课。 遗憾的是,孔子的讲话稿子不见了。《论语》里记载的大多是一个个课题,例如君子有九思,表面看起来,没有什么。但是,认真复制一下,却觉得“君子有九思”很重要,应该重视青年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与此同时,灵感来了,学习孔子教学方法,举例子说明。 在《新书》卷九中,贾谊说:“大禹之治天下也,诸侯万人,而禹一皆知其体。故大禹岂能一见而知之也?岂能一闻而识之也?诸侯朝会,而禹亲报之,故是以禹一皆知其国也。其士月朝,而禹亲见之,故是以禹一皆知其体也。然且大禹其犹大恐,诸侯会,则问于诸侯曰:‘诸侯以寡人为骄乎?’朔日士朝,则问于士曰:‘诸大夫以寡人为汏乎?其闻寡人之骄之汏耶,而不以语寡人者,此教寡人之残道也,灭天下之教也,故寡人之所怨于人者,莫大于此也。’” 大禹治理天下的事迹是很感人的,一是对己严,工作到位。身为万邦之主,不是高高在上,单方面听各个诸侯的汇报,而是和各国士大夫们保持密切关系,对各地情况尽可能做到心中有数。二是作风民主,随时请诸侯等人提意见,及时纠正错误。三是带头同骄傲、奢侈等不良行为作斗争。 贾谊又说:“大禹曰:‘民无食也,则我弗能使也,功成而不利于民,我弗能劝也。’故鬟河而道之九牧,凿江而道之九路,洒五湖而定东海。民劳矣而弗苦者,功成而利于民也。禹尝昼不暇食,夜不暇寝矣,方是时也,忧务故也。故禹与士民同务,故不自言其信,而信谕矣。故治天下,以信为之也。”意思是说,人民要是没有饭吃,我就不能对他们发号施令;事情做成了,要是对人民没有好处,我就不能鼓励他们去做什么了。所以,疏通黄河引导河水流向九条支流,开凿长江引导江水流向九条水道,疏通五湖使东海安定不泛滥,人民很劳累却不会感到苦,是因为事情成功了对他们有利。禹曾经白天没有时间吃饭,晚上没有时间睡觉,正是这个时候,为了操劳事务才这样的。所以,禹和民众一起做事,并不谈论自己的诚信,而诚信已经被人民了解了。所以,治理天下,应用诚信去治理。 上面两个禹的故事说明,君子思想工作作风教育,不是临阵磨枪,临时抱佛脚,而是从青年学生时代做起,让好的作风在人的心灵里长驻,应有尽有,运用自如。“君子有九思”,有优良的思想工作作风,大禹便是一个学习的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