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高考之前话“硬背”
【发布日期:2017-04-03】 【来源:】 【阅读:次】【作者:金冷】
临近高考,又想起了当年“硬背”的情景,在我看来,“硬背”还是很有必要的,而随着年龄的增大和记性的减弱,我还后悔年轻时“硬背”的太少,记的也太少了。
  说到“硬背”,我十分羡慕我国着名的媒体评论人、出版人,唯一一个电视时事、媒体双栖评论员——梁宏达。
  据媒体报道,梁宏达最显着的特点就是记忆力超常。用他的话说,在记忆方面,自己是个超常的职业选手,“比如我今天说关于环保的话题,当年温总理在两会上关于环保的发言,我看一遍就能记下来,在录节目时说的是原话,只要我想记的都能记下来,尤其是数字。”对于自己的记忆超常,梁宏达觉得既有天分,也和儿时的教育有关。
  他说:“我这个记忆是私塾训练出来的,我爷爷是私塾先生,我跟着爷爷先读《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然后是《增广贤文》、诸子百家的格言,《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完了是《古文观止》、《诗经》、《周易》,上小学后读唐诗宋词……”
  记忆开发得早,原来是其爷爷“教育有方”。其爷爷要求3岁时的梁宏达就要天天背,不然就挨揍。他还记得,一次,爷爷让他背《蜀道难》,没背下来。“家里吃包子,以前吃顿包子就像是过年了,爷爷不让我吃,让我跪在墙角,闻着后边包子的香味儿,读两遍《蜀道难》,我就背下来了。”直到现在,梁宏达还能朗朗上口,一首《蜀道难》只字未差。梁宏达说,至今想忘也忘不了了。
  最近,中央台电视节目中的《中国诗词大会》火了。选手们扎实的诗词储备量,让很多人啧啧称赞,叹为观止。不过,也有人认为,这种形式考查的就是选手们“死记硬背”的能力,并不能代表他们自身的文学素养有多高。对此,本届《中国诗词大会》选手彭敏是这么认为的。他说,“很多人会去看各种诗词鉴赏类的书,我觉得都属于舍近求远。庞大的背诵量,才是学习古典文学的不二法门。也许有人会说这是死记硬背,但只有这样,这些东西才会真正融入到一个人的灵魂和血脉深处,并且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和灵魂质地。有背诵量做基础,再去旁及其他鉴赏和史料类的书,就会事半功倍。”
  不可否认的是,品读诗词鉴赏类的书,这对于加深诗词的理解,增长记忆也是大有裨益的。
  说到“硬背”,不少人或许立刻会想到学生时代的语文课,最怕看到的就是课文后面“背诵全文”四个字,而古诗词、古文名篇一般都会要求“背诵全文”。可是殊不知,背诵正是提高语文水平、古典文学修养的基本功。没有背诵做基础,何谈其他?
  基本功这件事情,对于一个人来说其实很重要。做好任何事情,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基本功之上。
  我小时候经常利用早上,喜欢走出室外,在乡村的小山坡榕树下背诵语文、政治、英语单词、数理化公式,唐诗宋词,等等,到了现在,我还喜欢背毛主席的诗词,背后既朗朗上口,又精神一振,催人奋进。不仅增长了知识,又丰富了语言表达,可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大好事。
  然而,生活中迅速变化的社会现实,使得焦虑于被时代淘汰的人们,常常忙于追赶变化,而无暇顾及其他。但是当我们蓦然回首,审视所走过的那些路时会发现,若是做好了知识的长期沉淀和技能的扎实积累这样的基本功,便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以不变应万变”。
  其实曾经的我,看到“背诵全文”四个字也是极为发怵的。可奇怪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喜欢与文字打交道的事儿后,却越来越感受到当初那些“背诵全文”给自己带来的益处。只是后悔,当时为什么没有多背诵一些呢?
  故此,高考前,还是奉劝即将上阵的莘莘学子们,多些“硬背”好,或许能考出更好的成绩。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