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风常在南少林
【发布日期:2011-12-27】 【来源:】 【阅读:次】【作者:林红霞】
“少林,少林,万古流芳,天下驰名……” 每当听到这首雄浑悠扬的歌曲,便会使人想起1982年李连杰版电影《少林寺》,该片那娴熟精湛的武功、真刀实棍的拼杀为中华武术走向世界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也勾起了当时多少热血青年对少林武功的向往与景仰。少林功夫名闻遐迩,但是你可曾知道,在咱们莆阳大地上,就盛开着一朵与河南嵩山北少林功夫南北呼应的武术奇葩——福建莆田南少林武术。
福建莆田南少林寺是历史上的武林圣地,曾以“南拳北腿”与河南嵩山少林寺遥相呼应,世称“南北少林”,是我国佛教禅宗文化遗产和少林南拳的发源地。广泛流传于莆田民间的南少林武术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主要种类之一。其起源于南方少林寺僧武术。据史料记载,在明代末年的反清复明运动中,莆田西天尾南少林寺被清廷重兵围剿焚毁,寺中武僧流散隐入莆田民间,于是少林寺武术开始在莆仙民间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1. 莆田武风之盛,南少林影响极大
莆田南少林寺遗址位于我市荔城区西天尾镇九莲山林山村。九莲山中有座林泉院,始建于南朝陈永定元年(557年),至北宋嘉佑年间(1056一1063),此寺已形成很盛的武风,成为我国东南沿海武术活动的中心。相传河南嵩山少林寺13武僧帮助唐太宗统一中国后,唐太宗特赐少林寺拥有“僧兵”,并准许在全国各地建立十座分寺。荔城区九莲山的林泉院,就是少林寺十座分寺中较早创建的分寺之一。因为规模宏大(占地约三万平方米),武风鼎盛,影响南中国,故称之为南少林寺。清朝初年,各地抗清志士、武林俊彦纷纷来到具有习武传统的南少林,把它作为反清复明的基地。后因叛徒出卖,南少林被官军攻陷,僧众多被杀戮,寺院被夷为平地。冲出火海的武僧流落江湖,传徒授艺,坚持抗清斗争。据考,南拳的不少套路源自南少林。由于清廷的舆论封锁,这一段悲壮的历史鲜为人知,只是在民间悄悄地流传。
莆田武风之盛,南少林影响极大。莆田自唐代以来,南少林传统的拳法已自成风格,历代民间练拳习武日益风行。翻开福建省《兴化府志》及其他有关文献史料,武林英杰跃然纸上。《福建通志高僧传》中记载:古有莆田拳勇僧(年代不详),艺高胆大,只身以少林绝技镇服百余恶少。另有高僧号法通,唐朝贞元中居壶公山虎邱岩,练就一身少林硬功夫,有万夫不挡之勇,力能举鼎,曾下山力隔双虎,神勇尤胜武松。清朝张琴在《莆田县志手稿·拳术传》中也多有记载:北宋时莆田灵川人蔡瑟,拥有一身轻功,曾遇群众迎神过桥,人马拥挤桥上,蔡瑟施展轻功,脚尖点桥栏,任凭行人拥挤撞击而安然无恙,飘然过桥。后授徒达数千人,极一时之盛。还有清代莆田华亭人倪桧,气功盖世,身怀少林“脉络、气压、卫身法”绝技,因恐后人恃武伤人,秘之不传,以至绝技失传,令人扼腕慨叹。莆仙戏古剧本中也有清廷火烧南少林的描写,说高僧安海精通“少林缩骨法”,突出重围,隐居民间,传授少林拳艺。据了解,至于和莆田南少林有关的民间武林传奇,更是不胜枚举,难以胜计。到了民国,1934年11月,莆田人高灿星参加福建省国术比赛获得个人亚军,威振八闽。解放前夕民间不少莆田人以武为生,闯荡江湖。
1986年,莆田市在文物普查中,在西天尾镇林山村意外地找到了南少林寺的遗址。消息传开,立即在海内外引起了巨大轰动,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居士听到此消息后非常高兴,亲笔题写”南少林寺”匾额,表态支持南少林寺的开发建设。1992年8月8日,省政府正式批准在遗址上重建南少林寺,并礼请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莆田广化寺方丈学诚法师为南少林寺方丈。此后,莆田市体育部门组织了多次的南少林武术在莆田民间传承的普查工作搜集,并举办了五届规模浩大的南少林武术节,挖掘出南少林武术在莆田民间流传的品种套路多达60多种,其代表性传人的精湛武术在全省、全国乃至国际武术比赛中共获得了200多项重奖,体现了莆田南少林武术的风采。
2.代表拳种在全国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
据莆田南少林武术协会会长洪光荣介绍,由莆田南少林武术协会组织,经过长达20年的关于南少林武术在莆田民间传承的普查挖掘和抢救保护工作,目前已整理出的60个南少林系列拳种中,主要代表性拳种有南少林“三十六宝”传统拳术、戴氏南少林“鸣鹤二十八宿”拳术、南少林韦驮拳等,这些拳术流传较广,传承谱系明晰,在全国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
“三十六宝”传统拳术是南少林拳种之一,起源于南少林,民间第一代传人是清光绪年间住在西天尾镇林山村附近林美村的杨少奇,人称“五八先”,莆田武术界称他为南拳祖师。“三十六宝”是莆田地方特色拳种之一,在技击方面,讲究短打、擒拿、击打穴位制敌。洪光荣是该拳术的第四代传人,他1980年代表中国武术团出访日本表演“南少林三十六宝”,轰动日本,荣获金杯一座,并接受日本各地同行对该传统拳种的寻根采访。1995年,洪光荣表演的“三十六宝”参加河南嵩山少林寺举办的“首届国际少林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又荣获金奖。2008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专程来莆田采访南少林拳种和事迹,对“三十六宝”第四代传人洪光荣进行专题报道,并在中央四套黄金时段播出。“三十六宝拳术”完整地保留清朝光绪十二年手抄本的拳谱,对研究南少林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同时它借鉴于阴阳五行、经络学说和气功导引的理论,形成了具有莆田地方特色的南拳流派。杨少奇的“武技三宝”包括技手、撩手和鹤拳,其中的“五行技手”在莆田独一无二,著名武术家杨澄甫先生早年到福建时,曾经高度赞扬“五行技手”是全国数一数二的一种练功方法。
鸣鹤二十八宿是南少林拳种之一,起源于白鹤拳,后演变为飞、鸣、宿、食四类拳种。鸣鹤拳与自然门、五祖拳、太极拳、地术拳等被列为福建省代表性拳种。其代表性传承人戴义龙曾出版《南少林拳医汇宗》等专著,2003年被中国武协授予“六段拳师”。其家传的《南少林拳谱》是研究南少林武术的重要资料。鸣鹤拳浓郁的南方特色,体现了南方武术文化的精髓,其传承至现在已有四代传人,第四代传承人戴文寿现定居香港。该拳种深厚的南少林文化内涵,承载着华侨和港澳台同胞情结,有利于我市拓展南少林旅游文化资源,所以对鸣鹤拳的抢救、保护、挖掘、传承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而南少林拳法“韦陀拳”,原为莆田南少林寺护法拳术,是典型的南少林传统拳种之一。该拳种于民国初年由名为“道一”的拳师传至莆田涵江哆头的李文澄拳师。李文澄曾凭拳技活跃于国民党军队的武术界,抗战胜利后返回家乡,择数人而授技。该拳成为具有鲜明莆田地方文化特色的一个拳种。“韦陀拳”包含六套子拳,能以一敌众。该拳风格刚猛,步法稳健,套路练战结合,技击性强,技巧性突出。“韦陀拳”传至陈玉樵时己臻于成熟。作为该拳种的第四代传人,陈玉樵曾在其所著的长篇作品《南少林传奇》一书中介绍过南拳特点,宣传南少林文化精神。他也曾在中央电视台《武林传奇》系列片中阐释南少林禅武合一的独特理念。为更好地保护、宣传“韦陀拳”,他根据切身的习武体会,深入挖掘总结,整理出一套既能全面体现“韦驮拳”特征,又适合参加比赛及交流的套路,在2009年的第三届中国(莆田)南少林武术文化节上表演,荣获金奖;2010年第二届海峡论坛的武术交流大赛由中国武术协会主办,他参赛的“韦陀拳”获得金牌。
3.许多独门绝技濒临失传,亟需抢救保护
莆田南少林武术是中国少林武术在南方传播,并在民间植根、传承、发扬,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朵奇葩。1999年,河南嵩山少林寺住持释永信在登封县副县长的陪同下,曾亲临我市考察莆田南少林武术,并与洪光荣切磋“南拳北腿”及少林骨伤科秘笈。在去年全省瞩目的第十四届省运会开幕式上,莆田南少林武术协会表演的“南少林雄风”节目,也给全省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洪光荣会长表示,因莆田南少林武术在几百年传承历史中,以师徒传承或家族传承形式而存在,处于保守封闭的状态,许多独门绝技濒临失传。如不及时加以抢救保护,必然造成失传或残传、误传的状况。20多年来,以莆田南少林武术协会为主体,对莆田南少林武术进行广泛的普查、搜集、抢救、发掘,并制定了五年计划保护措施,如2011年-2012年将建立完善的传承机制,重点扶持培养濒危拳种后继传承人36人;2013年-2014年,争取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现最佳的全面保护目标。“但这些都需要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希望我市各界能更加重视莆田南少林武术的挖掘和抢救工作。”洪光荣说,目前,莆田南少林武术协会正在加强南少林拳种的挖掘和继承人的培养工作,明年还打算举办一场南少林武术交流大会,以扩大莆田南少林武术的影响力。
有关人士表示,莆田南少林武术自清代传入莆田民间,历史悠久,其武术精湛,技艺灵巧,可应用于健身、防御,它涉及历史学、军事学、宗教学、民俗学等诸多领域。对南少林武术的传承研究,将有力地促进南少林武术文化的弘扬光大,提高莆田的知名度,推动莆田及武术运动发展,对强身、防身也将起到积极的现实作用。
|
- 心连心 共成长
- 相约运动场 和谐邻里情
- 沿着木兰溪看莆田
- 我市莆仙民乐组合惊艳全国民族器乐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