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讯 笔者从仙游县自然资源局获悉,近日,省发改委发布2025年度第一批省级营商环境典型经验做法,全省35个案例入选。其中,《仙游县创新“五证同发”“五优服务”模式,推动营商环境再提升》案例上榜,相关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 在试点工业项目“五证同发”服务模式前,在工业项目推进中,由于项目业主对审批政策、报批流程、手续要求不熟悉,同时审批部门存在坐等项目审批、协同审批壁垒多等问题,严重影响项目开工落地。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助推工业项目加速落地,仙游县自2023年5月起在莆田市率先试点并常态化运行工业项目“五证同发”服务模式。2年来,通过跨部门协同、流程再造和数字化赋能,大幅缩短了工业项目审批时间,为项目快速落地提供了制度保障,实现更多项目“交地即交证、交证即开工”,打造了营商环境“金字招牌”,并在近日成为2025年全省首批行政审批改革的典型案例。 “在传统的工业项目审批流程中,企业需依次办理土地出让合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不动产权证(土地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等五个核心证件。”仙游县发改局局长颜文星介绍,但由于企业从拿地到项目开工涉及发改、自然资源、住建等多个部门,审批环节往往呈现串联式特点,即前一个证件办理完成后,才能进入下一环节,导致企业要在发改、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来回跑动才能办好整套审批程序,流程复杂、手续烦琐。这种模式不仅耗时较长,还可能由于项目业主、设计单位、勘察单位对审批政策、报批流程、手续要求不熟悉,导致多头跑、错漏报、返工多及部门衔接不畅等情况,办理时间拖延,导致项目进展延期,影响企业投资信心。 据悉,2年来,在试点创新强力推行工业项目“五证同发”服务模式中,该县探索建立了“政府全力推进、部门协力服务、企业密切配合”一体推进机制,强化政企联动破壁垒,推动“五证”审批改革提速增效,让项目审批从“走弯路”到“跑直道”,把“接力赛”变成“齐步跑”,破解了改革前项目建设审批中存在的“痛、难、堵”问题,让企业少跑腿,促进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 仙游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蒋新栋介绍,在重塑行政审批链条中,为打破部门壁垒,仙游县将原先的“串联部门”转为“并联办公”,发改、自然资源、住建等多方协同、提前介入,理顺20个关键手续、节点,逐个倒排责任清单、时序流程图,并落实到部门到人,全程对表攻坚。特别是项目审批部门线上线下协作联动,集成作战,同步开展技术审查,并利用微信工作群等数字化工具实现24小时在线沟通,确保审批流程无缝衔接,从“等着企业上门办”变为“下到企业帮助跑”,审批进度、效能明显提升,促使一个个企业在缴纳土地出让金后,当天即可同步领取五证,极大提升了审批效率。 在成功试水“五证同发”、实现拿地即开工的基础上,仙游县去年来还瞄准落地企业项目建设的多样化需求,升级“主动服务”,延长项目环评审批、技改融资、财税辅导、招工引才、用水用电等“五优服务”链条,打造全链条专业、高效服务,形成从企业招引到开工、开工到投产全生命周期集成式服务,全力保障项目早动工、快建设,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打造审批更快、服务更好、效率更高的营商环境。一是在项目洽谈过程中,生态环境部门提前介入从技术路径层面把脉项目落地环境影响评价,探讨问题解决方案。同时自来水公司、供电公司运用水电气网联合报装“一件事”系统提前指导业主办理临水临电。二是工信、税务、金融办等部门从项目前期报批到建设投产全过程关注参与,针对企业融资难题,梳理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投资计划及融资需求,精准推动银企对接。 据了解,“五证同发”“五优服务”优势显著,取得成效,自实施以来,不仅提升了企业满意度,还增强了区域招商引资的竞争力,而营商环境的提升更是充分激发了社会各界在仙游县域投资热土创业的市场活力。2024年,仙游县新增经营主体5.26万多户,其中新增企业2.13万多户,同比增长99.46%。截至2024年底,该县经营主体总量突破25万户,位居莆田市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