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朋友,把读书当作是一种表演艺术,每有新书,必定是重金采购,非精装本不可,然后择一良日,沐手焚香,再徐徐观摩。买书之前是不看摘要介绍的,全凭作者之名。新书到货,不用拆封,连带着精美的包装往书架上这么一摆,便和那些个大家一模一样了。 朋友知我喜欢书,还特别喜欢买书,就拉我进了一个微信群,群名叫做读书的艺术。有大家之作上市,必定会有购买链接出现在群里,若是发得晚了,就会有人跳出来,喊上几声,再附上新书到货的照片,登时群里便热闹起来,有的说书友厉害,这么快就能买到新书;有的说书友知识渊博,佩服佩服,恭维几句再要个链接。群里热闹一阵便陷入沉寂,只剩下那张包装精美的新书照片安安静静地站在微信群的顶端,塑封之下的华衣像是一件艺术品。 我没什么钱,不能像群里的其他爱好者一样把自己心爱的书都买回来,因此在群里是个透明人,言语不多,只是偶尔发表一下不同的观点和看法,针砭时弊。群里会有书友把自己书房的照片发上来,一整排的红木书架,各种书籍按照不同颜色、尺寸分类码放,书架前摆一长桌,桌上铺着麻布,点香台、清水文竹一应俱全,只是望一眼便觉得心旷神怡。照片一发,群里便又热闹起来,不多时便是各种书房的海洋了,羡慕声、赞叹声此起彼伏,偶有不屑与嘲讽的,也很快淹没在嘈杂里,消沉下去。我没有书房,不敢高声说话,只能静静地看着别人的热闹。但热闹也是短暂的,不多时,群主便置顶了一则公告,大致意思是为了维持书友群良好的交流氛围,将陆续清退一批发表不健康言论和潜水不作为的书友。我自认没什么问题,但一个钟后,也被踢出了群。 朋友安慰我,说问题不大,他还有一个群。我连忙推辞,但朋友以为我爱面子,便不由分说地拉我进去。新群有群规,新人要报告自己最喜欢的作家名字,说是不入流的不能进群。我说这还不简单,自信地在对话框里打下了老舍的名字。但两分钟后,我又被踢出了群。 朋友说群里的都是当红流量作家的粉丝。我问他还有流量作家的说法?他笑我孤陋寡闻,说要带我见见世面,顺手又推荐了一个群。我没有加。我感觉我是不够艺术的,甚至是不入流的,我不合时宜的固执和传统与这种合群的时尚格格不入。 我还是习惯一个人,随意地窝在哪里,床上也好,地上也好,拿起一本书,精装的也好,残破的也好,将整个身心都融入书里,去体会字句间的精细巧妙,去感悟铅字段落里的百变人生。我见过一些读书人,有的站在拥挤的地铁上,刷着电子书;有的坐在图书馆的台阶上,看完一本换一本;有的是街边的摊贩,趁着没活儿的时候,看看报纸,听听小说。他们的书页间没有塑料封膜,有的只是生活的褶皱与温度。 有人把书当作艺术品,追捧的是“饭圈”文化。可书不是古董,更不是社交媒体的装饰。老舍说,读书主打一个随性,借着什么,买着什么,遇着什么,就读什么。我深以为然。那些享受读书的人,从不关心封面是否烫金,只在意故事是否熨帖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