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社会
林志樱:助力“星孩”成长
【发布日期:2025-04-10】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全媒体记者 钱碧云】

    2025年4月2日是第十八届世界孤独症日,记者走进莆田市蓝色灯塔助残帮扶中心,举目四顾,只见中心的音乐室、画室、烘焙房里10多个孤独症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烘焙、插花等手工,还不时发出阵阵笑声,根本看不出这些孩子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

    据介绍,莆田市蓝色灯塔助残帮扶中心(原莆田市大蜗小蜗互助会,以下简称蓝色灯塔)是由莆田11位孤独症孩子家长于2017年10月发起成立的自助互助组织。2018年,该组织加入全国心智障碍支持者联盟并参与融合中国项目。2019年9月24日,经民政部门批准,正式成为注册社会组织。

.


    蓝色灯塔是由一群有梦想有温度的孤独症家长发起的,工作人员由这些家长兼职。至目前,该组织已有在线会员五百多人,注册会员300多人。他们致力于用实际行动帮助孤独症群体及其家庭,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从多维度多方位进行帮扶。他们还针对孩子的特点,开展多样化的集体课程、户外活动及融合活动;针对家长,他们则从自我成长、公益讲座、心理疏导、喘息赋能等方面进行提升;针对社会,他们持续性开展各种科普宣传、义卖路演、社区融合等活动。 

     蓝色灯塔多方整合社会爱心资源,不断改善孤独症孩子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持续提升孩子生活、学习等技能,推动本市孤独症孩子就学、就业及养护等各项福利措施的落实,缓解家长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提高全社会的关注和包容,从而提高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给莆田孤独症孩子及其家庭带来希望。

     统计数据显示,蓝色灯塔共计开展公益活动2000多场次,受益人次超30000人次。作为孤独症孩子的家长,他们虽备尝艰辛,历尽困苦,但他们仍心怀感恩,团结一心,在自助互助的同时也尽己所能地志愿奉献,服务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传递正能量。

    莆田市蓝色灯塔助残帮扶中心的成立,林志樱是绕不过的一个关键人物。作为互助中心的发起人,她也是一名10多岁孤独症孩子的妈妈。她告诉记者,她的儿子在刚出生时因缺氧导致反应迟钝等。刚开始,她觉得自己的儿子有些与众不同,并未意识到儿子会患上孤独症,于是她四处求医,跑遍国内各大医院,最终被确诊为孤独症。孤独症无特效药,康复训练是目前已被证明的唯一有效的矫正途径。为此,她辞去工作,专心陪孩子在辅助学校接受康复训练。然而每个月的费用让这个家庭不堪重负。“那个时候我就想,能不能联系几个孤独症孩子的家长,自己创办一家孤独症儿童援助中心。”于是她萌发了抱团自救的想法。此举得到了其他10多位孤独症孩子妈妈的支持。

    家住黄石镇的林志樱,身为互助中心的负责人,她经常帮助其他孤独症家长照顾孩子。如患乳腺癌的郭妈妈,几年前,她被确诊为乳癌,担心自己做手术,孩子没人照顾,一直没到医院做手术,可医生说她的病不能再拖了。林志樱得悉后,把带孩子的事给承揽下来,这一照顾就是三年。

    宋女士第三胎怀孕期间,因大女儿患有孤独症,而孩子的父亲在外地上班,担心自己坐月子女儿没人照顾,林志樱知道后,就帮她带了一个月孩子。

     小陈患有疝气,因不能用语言表达,每次一疼起来,就十分暴躁,会咬人。孩子的爸爸在外打工,妈妈一个人无法带孩子去医院做手术,于是林志樱便派出7位家长一起到医院帮忙。孩子做完手术后,脾气变得温和许多。

     令“星妈”刘晓清高兴的是,这几年她看到越来越多社会爱心人士、公益组织为“星娃”们创造了融合环境,使得他们的康复之路越走越顺畅。她说:“孩子从怀疑到确诊,我的生活经历了剧变,是林志樱帮我牵线搭桥,找到互助交流平台,让我重拾生活信心。”

     为了让孩子们学会自理,掌握一些生活技能,“星妈”们学会了刺绣、烘焙,并手把手教孩子们。为了使孩子们学会购物,“星妈”们还模拟超市,买来货架,摆上货物。为了丰富孩子们的文化生活,帮扶中心请来老师,每周一到周五教孩子们学习空灵鼓、非洲鼓和绘画。

     如今,已有10多名孩子在这里学习生活,他们年龄最小的两岁多,最大的20多岁。他们的妈妈刚来时愁眉苦脸,在这里互相安慰互相帮助,如今,她们的脸上逐渐有了笑容。为此,她们由衷地感慨:以前自己是孤军奋战,现在终于找到“家”了!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