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是一个闹春的城市。从正月初三到二月初二,村村闹元宵、天天有节目、家家齐上阵,爬刀梯、跳傩火,摆棕轿、打铁花,十里不同风,一村一习俗。而儿时除夕夜可谓狂欢夜,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闹洞房。 除夕夜,母亲忙着做饭,我帮忙烧火。做好饭之后,洗脚围炉。期待了好长一段时间的年夜饭终于上桌了,母亲先给全家每人一小块馒头,嘱咐我们和着没有带汤的菜,象征性地咽一细口——这是习俗,寓意着一年到头,顺风顺水,风雨无阻,干货多多,收获满满。接下来就可以随意品尝,大快朵颐了。母亲告诉我们,晚上要说吉利话,我们自然遵循母亲的教导。 吃得肚子滚圆之后,接过压岁钱,我和弟弟便争先恐后到院子里放鞭炮。邻居那边炮声也响起来了,整个村庄沉浸在炮声的此起彼伏之中。许久,炮声停下来了,村子里暂时安静下来了。不久,村子里又开始热闹起来,人们开始成群结队到村里各新郎家闹洞房了。 除夕下午,村里的新郎官就挨家挨户分香烟,邀请大家过来吃喜糖,闹洞房。 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出动了。我们小孩打着手电筒,跟随大人,浩浩荡荡前往村里各新郎家闹洞房。新郎家早已坐满了人,新郎倌在家门口热情迎接,分发香烟,家属则忙着分发喜糖。我们小孩心里喜滋滋的,几家下来可以把上下口袋都塞得满满的,暗中计数,可以解馋好一阵子。到了屋子里,大家纷纷挤进媳妇房(婚房)看新娘。这是新娘的高光时刻,全村的人都过来看她了。人们不单看新娘,还要看新娘的嫁妆。那个时候,缝纫机算是高档的嫁妆,人们看到缝纫机就纷纷称赞新娘娘家大方。还要看衣柜的大小与衣柜里布料的多少,这是婶妈们最喜欢的了,她们会唧唧喳喳进行评论,当然是专挑好的讲,比如这块布料厚,那块布料花样好。而我们小孩呢,最高兴的是主人不断地殷勤送来甘蔗、橘子、橄榄、红枣甜汤等好吃的东西。还有一个就是大叔大伯们组织的闹洞房,做经文。 做经文的团队,吹拉弹唱,花样繁多。俚语赞句,妙语连珠。胡琴笙箫,莆仙曲牌,随奏乐人巧手莺喉,淙琤而出。那曲子有驻云飞、望故乡、采莲歌、玉芙蓉、古太揽、大且喜、集贤宾、妈祖颂等等。唱的人,抑扬顿挫。最让我们兴奋的是闹新郎、新娘,喊赞句环节。 喊赞句的人首先让新郎把新娘从大厅牵进婚房,然后喊赞句,大家齐喊好。 “今夜才郎配淑女,恩情如海义如山。”“好呀!” “喊起四句齐赞好,媳妇入门进财宝。”“好呀!” “今宵兰房四方转,身挂葫芦李铁拐,一粒仙丹成婚定,夫妻相随头到尾。”“好呀!” 欢声笑语震荡盈屋。 “抱出灯”环节,新郎抱起媳妇,喊赞句的人激情四射:“一对风灯挂东西,百年和合好夫妻。”大家高呼:“好!”喊赞句的人又让新郎抱高新娘,用手触碰楼顶,然后高喊:“抱出灯顶楼顶,今年结婚明年大肚子。”这种俗而合主人心意的赞句,大家喊“好”的声音就更高了。新郎累得满头大汗,喊赞句的人还是故意不让新郎放下新娘,仍然一句接着一句喊,新郎忙放下新娘分发香烟讨好做经文的人,这才罢了。 因为一年当中村中结婚的新郎比较多,做经文的队伍一般一家只安排两段经文,就要赶到下一家做经文。如果是新郎结婚当天,经文就更复杂了,还有迎亲“喊四句”、撒帐、拜堂、教祖等环节,都充满着古朴喜庆的气氛。 轮到最后一家做经文的时候,天快亮了,鸡已经开始啼叫了,好客的主人准备了丰盛的半夜点心,请全村参加的人员吃。 村里原有一位叫阿表的大伯,带了12人的团队专为各家新郎做经文,因而出了名。有人就编了打油诗唱道:“十五十六起早暝,花轿一到就梳头。梳头之后坐轿走,媳妇诉说不肯嫁,颤悠不久就到家,孩子铺席带放炮。阿表过去做经文,经文做了鸡头啼。” 儿时除夕夜闹洞房的热闹情景至今念念不忘,难忘的是浓浓的年味,难忘的是一缕乡愁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