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厢区下辖华林园区、太湖园区等工业园区,鞋服、木雕等特色产业发达,外来务工人员众多,由此引发的劳务纠纷也繁杂多样,为此,城厢区探索建立劳务纠纷“乡音”调解模式,联合辖区驻地商会,用方言土话建立信任、消除顾虑,寻求纠纷双方平衡点,推动就地化解,实现园区和谐发展、劳资双方互利共赢。去年以来,共调处成功52件,有效防止群体性事件3起,调处成功率达86%。 打造“一站式”平台 搭好调处阵地。依托城厢区综治中心,设立劳务纠纷受理服务大厅、调解室等功能室,配备以4名金牌调解员为主的劳务纠纷调解队伍,联动劳动保障、司法、工会和法院等职能部门随叫随驻,提供线上线下立案、调解等“一站式”服务。 引入商会力量。建立与驻莆商会联动机制,在莆人数较多的12个商会组织分别指定调解对接人,信息上墙、随叫随驻,联动参与劳务纠纷研判和调解。群众可根据需求,指定信任的商会对接人参与调处,实现群众点单、综治中心派单、商会接单联调。 分级分类跟踪处置 简单纠纷前哨化解。针对园区劳务纠纷易发问题,靠前建立园区警务室、检察工作室、法院速调团队,园区挂钩领导干部、网格员及派出所民警,对厂区、宿舍区等实行包片负责,每周开展入企入户走访,及时排查纠纷隐患,联合园区挂钩“乡音”调解室成员及时化解。 复杂纠纷合力化解。“乡音”调解室每月定期对接市场监管、信访等行业主管部门,对行业部门掌握的矛盾纠纷中涉外来务工人员案件进行定期归集、分类,多部门会商研判。根据鞋服、木雕等不同行业领域,劳动工资、工伤等不同纠纷情况,由行业主管部门调配专业人员与“乡音”调解室成员共同合力处置。 突出问题跟踪化解。遇有突发劳务纠纷,且有激化升级成群体性事件的苗头时,由区委政法委统筹,会同公安、法院、商会、相关职能部门会商研判,“乡音”调解室成员针对该案件案情,确定调处模式,多部门联动跟踪化解;商会对接人发挥好“娘家人”“自己人”作用,评评理、说说情,疏导缓和当事人情绪,促使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拓宽线上解纷路径 针对外来人员的流动性和地域局限,依托网上大调解优势,按照提出申请、审核诉求、受理登记、约定时间、在线调解、签订协议六大步骤,经纠纷当事人申请,区综治中心审核、受理登记,“乡音”调解室与当事人约定调解时间,邀请商会、职能部门、法院等多方开展线上调解、线上签订协议,为当事人提供全时空、跨地域、全流程的线上解纷服务。2023年6月,原告陈某某因个人原因无法抽出时间来现场调解,“乡音”调解室通过采用“云端”调解方式,在小小的手机屏幕前化解了一场劳务纠纷。 一些涉外来人员纠纷虽然当时经过“乡音”调解室调解成功,但由于调解协议履行的时间性和能动性,商会对接人还会通过电话、微信和走访见面等方式,了解协议履行情况,防止因协议履行不到位引发二次纠纷。对已经回到原属地的当事人,商会对接人发挥商会组织特性,通过联系当事人原属地的村干部或者亲属等询问了解,动态掌握双方当事人思想动态和协议具体履行情况,对协议履行不到位的,帮助跟踪督促或引导当事人走法律途径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