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市印发《莆田市2023年一季度“开门稳”“开门红”行动方案》,全力推动我市经济工作开好局、起好步。下面为产业链篇章的解读。 优化升级鞋服产业 针对企业外贸订单承压问题,继续拓展“白名单”机制,强化挂钩帮扶、加大融资扶持,帮助对接省级中小微企业、纺织鞋服产业纾困资金,助力稳订单稳发展。围绕“1+N”品牌创建,提升“莆田鞋”区域品牌运营力量,持续引导企业聚焦细分领域创新产品、自主创牌。 优化升级工艺美术产业 举办黄金珠宝博览会等展会,与京东、抖音、快手等平台合作拓宽线上销售渠道,助力拓展市场。组织万亩沉香试验基地种植,建设天然香产业示范园。突出“匠心+旅游”,挖掘打造1—2条工业旅游路线。引入专业运营机构,建设行业共享平台、公共服务平台,激活工艺城、仙游博览城、北高珠宝城、上塘珠宝城等。 优化升级食品产业 把握春节消费旺季,采取举办展销会、集采、互采、手拉手、抱团营销及与电商平台、直播机构等合作方式,支持食品企业线上营销。建立食品产业创新联盟,分析研判预制菜、鲍鱼等产业后续发展“风口”和趋势,帮助食品产业龙头企业把脉问诊,助力提升。 加快发展新型功能材料产业 推进华峰、永荣、三棵树、海安橡胶等龙头企业挖潜增效、释放产能。持续强化金融、土地等要素供给,做好全流程保障,促进丙烷制丙烯等项目开工建设,华峰一揽子、和拓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CPL二期等项目投产。 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推动华佳彩提升扩产项目定增方案通过可行性,鼓励福联集成电路加快技改项目进度,进一步提升产能。督促大唐5G微基站项目加快设备安装调试进度,确保一季度试投产。鼓励三利谱彩色宽幅偏光片项目加快达产步伐,力争一季度前达产。 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 推进渔光互补集中式光伏电站试点项目建设和华峰、雪津、华兴玻璃等用电大户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加快木兰抽蓄电站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南日岛海上风电项目和深远海渔业养殖融合发展,推动平海湾海上风电项目结合妈祖文化旅游联合开发。依托秀屿区海上风电产业园,吸引上下游产业环节,重点关注10兆瓦及以上大容量海上风机为特色的整机制造,优先推进深海网箱养殖融合漂浮式等海上风电示范应用。 加快发展高端装备产业 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恒而达智能工部件等重点项目,加大跟踪服务力度,力争项目快落地、快开工、快投产、快见效。支持新能源汽车、数控机床、专用机械等生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新产品研发上市,鼓励研发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瞄准新能源汽车、数控机床、海工装备等重点产业链薄弱和缺失环节,积极对接广西德福特、潜能恒信、振华重工等企业,力争引进一批延链补链项目。 培育生命健康产业 用好“海峡两岸生技和医疗健康产业合作区”平台,加快推动特许政策申报步伐,多渠道、全方位开展招商工作,延伸产业上下游项目,攻坚推动研发、生产、销售、物流配送等项目。持续推动有投资意向企业的落地项目,建立“一对一”服务机制,推动项目尽快开工,重点突破妈祖健康城、两岸生技园、医疗教育基地、联东U谷等项目进度。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融入产业布局,引导中心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完善区域医疗资源配套。 培育数字经济 对接数字经济领域IT头部企业、科研院所、行业机构等,谋划推动一批数字项目落地建设。协调解决豆讯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相关配套用电问题,推动项目加快建设。全面梳理平台企业,有针对性扶持重点平台企业集聚发展。 培育海洋经济 深化南日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推动南日岛海洋牧场由初级投礁型海洋牧场向现代装备型海洋牧场转型。加快发展深远海装备养殖,建成投产“闽投秀屿1号”,打造“蓝色粮仓”,创建南日岛省级“四大经济”融合发展示范区。发展“风电+渔业”养殖模式,推广鲍、藻立体套养、围网养殖,推进深海网箱养殖融合漂浮式海上风机示范项目建设。建设省级水产原良种场和规模化种业基地,推进现代海洋生产性服务基地建设。 培育绿色经济 加快推进39个木兰溪流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推动十里风光带各子项目全面动工建设。建设绶溪片区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项目。加快推进农产品综合产业园落地,打造为国内城市现代化菜篮子商品保障体系的样板。对接省闽投深海养殖装备公司,建设集合科研养殖旅游观光体验为一体的深海装备养殖示范基地。 培育文旅经济 围绕木兰溪十里风光带、G228滨海旅游风景道、仙游北部山区、水上巴士及绿心综合开发,整体打造木兰溪文旅品牌和滨海文旅品牌。聚焦补齐产业链发展短板,策划推出49个招商项目,加大与大型央企、文旅头部企业对接。全力跟踪推进18个文旅经济重点项目开工投产。加强资源整合,发展乡村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等文旅新业态,策划推出12条精品旅游线路,点燃更多文旅经济引爆点。 晚报记者 吴林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