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包”是一道美味可口的莆田地道美食,以其皮薄馅美、多滋多味而出名。大概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煎包渐渐以小吃的形式出现。当时莆田城内游毓良开办的“双兴煎包店”凭借着一手好手艺就曾风靡一时。如今,煎包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几乎各个闹市都有。 流传近一个世纪的美味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留恋童年的味道。对莆田人来说煎包的味道仿佛深入骨髓、挥之不去,最能引起莆田人味觉的共鸣。 大概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煎包渐渐以小吃的形式出现。当时莆田城内游毓良开办的“双兴煎包店”凭借着一手好手艺就曾风靡一时。 凭借着个大、馅满、皮薄,煎包和豆浆米粉、海蛎煎等特色小吃一起,建构了一代又一代莆田人的味觉回忆。 关于煎包的诞生 一个美味可口的煎包,需选用上好的五花肉、冬粉、包菜、香菇等为馅料,吃起来口口回香,油而不腻。 煎包在烹制过程中融煮、蒸、煎于一体。刚出锅的煎包,因兼得水煮、汽蒸、油煎之妙。 莆田煎包最大的特色就是“生煎”,而且是双面煎,火候需要把握得非常准确,口感才能又脆又韧。 一口咬下水煎包,面皮松而柔软,亦具弹性;内陷分咸肉跟半甜咸肉两种,馅中有一些汤汁,浓厚的味道绕舌回环。 早晨从一口煎包开始 如今,煎包早以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几乎各个闹市都有。每天早上,对于老莆田人来说,去煎包店排队买早餐成为一件必做的事。 那些远离家乡的人,心里始终念着这一口味道;那些日日经过的人,总要带上一袋解解馋。小小的一个煎包,少了它地球照样转动,但不来上一个,就像这一天缺了点什么。用闲适的时光文火慢熬,蒸腾出生活的雅致与超脱,老莆田人的“味道”自然也就来了,这就是莆田早餐文化独有的传承。
美食小厨:
小煎包的馅料含包菜、冬粉和五花肉。包菜用擦板弄碎,入锅翻炒,加入盐、味精、酱油和蒜头。冬粉放入开水中烫熟,再用凉水清洗一遍。肉要选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将包菜、冬粉和肉混在一起,加入适量的糖、盐、味精、酱油,和使用蒜头炸过的油,拌均匀腌制十来分钟。外皮是使用面粉自然发酵而来的,还要加入前一天剩下的面头,做出来的外皮更筋道。先用煎好的鸡蛋薄片包裹核桃般大小的馅心,再用经过发酵的面粉为皮,捏出菊花瓣形状的封口。
|